在役管道完整性管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11-19页 |
1.2.1 管道完整性管理 | 第12-13页 |
1.2.2 管道高后果区识别 | 第13-14页 |
1.2.3 管道风险评价 | 第14-15页 |
1.2.4 管道承压能力评价 | 第15-1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和风险评价 | 第21-51页 |
2.1 高后果区识别 | 第21-28页 |
2.1.1 高后果区属性 | 第21-22页 |
2.1.2 安全距离 | 第22-24页 |
2.1.3 评分模型 | 第24-27页 |
2.1.4 高后果区管理对策 | 第27-28页 |
2.2 管道危害因素分类 | 第28-37页 |
2.2.1 国外管道事故统计 | 第29-33页 |
2.2.2 基于事故统计的管道危害因素分类 | 第33-37页 |
2.3 风险评价模型 | 第37-42页 |
2.3.1 失效可能性 | 第37-39页 |
2.3.2 失效后果 | 第39-42页 |
2.3.3 风险等级 | 第42页 |
2.4 基于事故统计的权重设置 | 第42-43页 |
2.5 实例研究 | 第43-50页 |
2.5.1 高后果区识别实例 | 第44-46页 |
2.5.2 风险评价实例 | 第46-5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含缺陷和修复结构管道的试验测试 | 第51-68页 |
3.1 试样加工 | 第51-53页 |
3.2 焊缝缺陷检测 | 第53-56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56页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66页 |
3.4.1 爆破压力 | 第56-57页 |
3.4.2 爆破裂口及形貌 | 第57-59页 |
3.4.3 试件变形 | 第59-62页 |
3.4.4 应变测量 | 第62-66页 |
3.5 管道承压能力分析 | 第66-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内检测完整性评价 | 第68-88页 |
4.1 缺陷统计 | 第68-70页 |
4.2 腐蚀缺陷评价 | 第70-76页 |
4.2.1 评价标准 | 第70-73页 |
4.2.2 对比分析 | 第73-74页 |
4.2.3 评价计算 | 第74-76页 |
4.3 焊缝缺陷评价 | 第76-86页 |
4.3.1 失效评定图方法 | 第76-79页 |
4.3.2 断裂韧性测试 | 第79-83页 |
4.3.3 试验验证 | 第83-84页 |
4.3.4 评价实例 | 第84-86页 |
4.4 凹陷评价 | 第86-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5章 管道焊接维修方法比选 | 第88-115页 |
5.1 管帽修复结构 | 第88-104页 |
5.1.1 有限元模型 | 第88-90页 |
5.1.2 应力分布 | 第90-91页 |
5.1.3 结果验证 | 第91-96页 |
5.1.4 屈服压力和极限压力 | 第96-97页 |
5.1.5 管帽修复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7-104页 |
5.2 补板修复结构 | 第104-110页 |
5.2.1 应力分布 | 第104-105页 |
5.2.2 屈服压力 | 第105-106页 |
5.2.3 补板修复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6-110页 |
5.3 套筒修复结构 | 第110-113页 |
5.3.1 应力分布 | 第110-112页 |
5.3.2 屈服压力 | 第112页 |
5.3.3 套筒修复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2-11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5-117页 |
6.1 结论 | 第115-116页 |
6.2 建议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2页 |
附录 高后果区汇总 | 第122-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28-12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