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路基结构的动态响应 | 第14页 |
1.2.2 路基动变形 | 第14-15页 |
1.2.3 路基长期沉降变形 | 第15-16页 |
1.2.4 既有线路基动力参数反求 | 第16-19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及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第二章 路基的动力特性及控制变形设计方法 | 第23-53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路基动力特性 | 第23-30页 |
2.2.1 路基动应力 | 第24-27页 |
2.2.2 路基动变形 | 第27-28页 |
2.2.3 路基振动加速度 | 第28-30页 |
2.3 路基土体的动强度及破坏标准 | 第30-31页 |
2.4 基床临界塑性变形限值控制 | 第31-32页 |
2.5 块石类A、B组填料的临塑动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50页 |
2.5.1 压实度 | 第33-41页 |
2.5.2 含水量 | 第41-46页 |
2.5.3 加载频率 | 第46-48页 |
2.5.4 初期轴向压力 | 第48-50页 |
2.6 临界体积效应应变与临塑强度的控制变形设计之比较 | 第50-5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无砟轨道基床的优化设计 | 第53-82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基床结构的控制变形设计值 | 第53-54页 |
3.3 基床表层厚度及填料的控制参数 | 第54-69页 |
3.3.1 基床底层的弹性模量 | 第54-55页 |
3.3.2 基床表层厚度的计算 | 第55-64页 |
3.3.3 基床表层厚度设计 | 第64-69页 |
3.4 路堑换填设计 | 第69-76页 |
3.4.1 路堤地基条件 | 第69-70页 |
3.4.2 路堑换填厚度计算 | 第70-76页 |
3.5 下蜀黏土、软土地区低矮路基基床的处理 | 第76-80页 |
3.5.1 下蜀黏土 | 第76-78页 |
3.5.2 软土 | 第78-8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既有线路基长期沉降变形分析 | 第82-130页 |
4.1 引言 | 第82-83页 |
4.2 既有线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沉降变形的计算模型 | 第83-96页 |
4.2.1 土体累积塑性变形分析 | 第83页 |
4.2.2 等效线性本构模型 | 第83-92页 |
4.2.3 修正指数模型 | 第92-96页 |
4.3 循环荷载作用下路基土体沉降变形特性的分析 | 第96-100页 |
4.3.1 填料的基本性质 | 第96页 |
4.3.2 小应变幅下的既有线路基土体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 | 第96-100页 |
4.4 计算条件 | 第100-105页 |
4.4.1 列车振动荷载 | 第101-103页 |
4.4.2 计算模型的尺寸 | 第103-104页 |
4.4.3 边界的处理 | 第104-105页 |
4.5 路基的长期稳定性数值分析 | 第105-128页 |
4.5.1 计算参数分析及选取 | 第105-106页 |
4.5.2 动力响应时程曲线分析 | 第106-108页 |
4.5.3 路基动力计算参数对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 | 第108-114页 |
4.5.4 既有线路基总变形与动力计算参数的函数关系 | 第114-118页 |
4.5.5 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土体的累积塑性应变 | 第118-127页 |
4.5.6 过渡段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分析 | 第127页 |
4.5.7 路堑的沉降变形分析 | 第127-12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五章 基于混合模型与蚁群算法的既有线路基参数识别 | 第130-157页 |
5.1 引言 | 第130-131页 |
5.2 用于连续空间优化问题的蚁群算法 | 第131-140页 |
5.2.1 基本思路 | 第131-132页 |
5.2.2 基本算法 | 第132-135页 |
5.2.3 基于蚁群算法的优化算例 | 第135-140页 |
5.3 基于混合近似模型与蚁群算法的参数反求 | 第140-149页 |
5.3.1 实验设计方法 | 第140-141页 |
5.3.2 近似模型 | 第141-142页 |
5.3.3 混合近似模型的工作原理 | 第142-147页 |
5.3.4 基于混合近似模型与蚁群算法的参数反求 | 第147-149页 |
5.4 路基动力参数反求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49-151页 |
5.4.1 实际问题的描述 | 第149-150页 |
5.4.2 数学模型的构建 | 第150-151页 |
5.5 路基动力参数识别的验证 | 第151-155页 |
5.5.1 验证区段的选择 | 第151-152页 |
5.5.2 多参数相互影响连续域组合优化蚁群算法的动力参数反求 | 第152-154页 |
5.5.3 参数识别的验证 | 第154-15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55-157页 |
第六章 无砟轨道构筑物短路基过渡段结构优化设计 | 第157-189页 |
6.1 引言 | 第157页 |
6.2 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 | 第157-161页 |
6.3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系统的动力学仿真模型 | 第161-166页 |
6.3.1 相关问题描述 | 第161-162页 |
6.3.2 无砟轨道结构动力学仿真模型 | 第162-163页 |
6.3.3 土体动力本构模型 | 第163-166页 |
6.4 轨道不平顺的计算模型 | 第166-170页 |
6.4.1 轨道不平顺的数学描述 | 第166-167页 |
6.4.2 过渡段不均匀沉降 | 第167-169页 |
6.4.3 过渡段不均匀沉降与桥台差异沉降 | 第169-170页 |
6.5 轮轨接触作用的数学模型 | 第170-174页 |
6.5.1 轨道模型 | 第171-172页 |
6.5.2 轮轨接触关系 | 第172-174页 |
6.5.3 轮轨接触力模型 | 第174页 |
6.6 无砟轨道两构筑物过渡段路基的有限元模型 | 第174-180页 |
6.6.1 无砟轨道路基结构 | 第175页 |
6.6.2 各结构层几何尺寸 | 第175-177页 |
6.6.3 单元属性、材料本构关系及计算参数 | 第177-178页 |
6.6.4 边界及初始条件 | 第178-179页 |
6.6.5 有限元模型 | 第179-180页 |
6.7 车-轨-路的空间耦合计算模型的验证 | 第180-182页 |
6.8 基于乘车舒适性的构筑物间刚性短路基长度控制限值 | 第182-187页 |
6.8.1 约束性指标分析 | 第182-183页 |
6.8.2 两构筑物之间刚性过渡的计算工况分析 | 第183-185页 |
6.8.3 动车编组通过构筑物间短路基过渡段动力响应分析及设计 | 第185-186页 |
6.8.4 动应力相互影响叠加距离 | 第186-187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187-18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8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01页 |
致谢 | 第201-202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