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语言 | 第10-11页 |
一、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1页 |
1.1.2 学术背景 | 第11-12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8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1.2.3 发展趋势 | 第18页 |
1.3 选题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3.1 选题思路 | 第18-19页 |
1.3.2 本选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 第19-21页 |
二、从“士”的角色演变看“士”的性格塑造 | 第21-34页 |
2.1 “士”之历史变迁及其显著特征 | 第21-26页 |
2.1.1 作为贵族的“士” | 第21-22页 |
2.1.2 士庶合流——游士 | 第22-26页 |
2.1.3 “士”社会地位的固态化——士大夫 | 第26页 |
2.2 “士”——“儒士”:儒家的时代使命 | 第26-28页 |
2.2.1 “儒”之起源说 | 第26-28页 |
2.2.2 “儒”“士”合流 | 第28页 |
2.3 明道经世:儒家之“士”的精神内核和人生使命 | 第28-34页 |
2.3.1 儒家之道的内涵 | 第30-32页 |
2.3.2 儒家之“士”的基本特征 | 第32-34页 |
三、儒家之“士”的理想人格型态 | 第34-50页 |
3.1 儒家三种理想人格型态的价值目标 | 第34-39页 |
3.1.1 儒家理想人格的三种基本型态 | 第34-36页 |
3.1.2 儒家的理想人格的价值目标 | 第36-39页 |
3.2 儒家理想人格的特质 | 第39-48页 |
3.2.1 “士”立道——理想人格之基础 | 第39-42页 |
3.2.2 君子修道——理想人格之凸显 | 第42-45页 |
3.2.3 圣人达道——理想人格之目标 | 第45-48页 |
3.3 划分儒家理想人格的意义 | 第48-50页 |
3.3.1 理论意义 | 第48页 |
3.3.2 现实意义 | 第48-50页 |
四、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构建 | 第50-70页 |
4.1 传统儒家之“士”的终结及其流风余韵 | 第50-55页 |
4.1.1 “士”与科举制度 | 第50-51页 |
4.1.2 “学而优则仕”的士大夫政治文化模式 | 第51-54页 |
4.1.3 儒家之“士”的流风余韵 | 第54-55页 |
4.2 公共知识分子与儒家公共知识分子 | 第55-60页 |
4.2.1 “公共知识分子”的提出 | 第56-57页 |
4.2.2 儒家公共知识分子 | 第57-60页 |
4.3 构建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面向 | 第60-67页 |
4.3.1 道 | 第60-64页 |
4.3.2 学 | 第64-65页 |
4.3.3 政 | 第65-67页 |
4.4 构建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意义 | 第67-70页 |
4.4.1 理论意义 | 第67-68页 |
4.4.2 现实意义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