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大城市公路客运枢纽及其换乘衔接基础理论 | 第18-26页 |
2.1 大城市公路客运枢纽特征分析 | 第18-19页 |
2.1.1 大城市公路客运枢纽的系统特性 | 第18页 |
2.1.2 大城市公路客运枢纽的功能定位 | 第18-19页 |
2.2 大城市公路客运枢纽换乘衔接系统分析 | 第19-22页 |
2.2.1 衔接布置形式分类 | 第19-20页 |
2.2.2 衔接设施及换乘模式 | 第20-22页 |
2.2.3 换乘方式选择分析 | 第22页 |
2.3 公路客运主导的客运枢纽衔接协调性 | 第22-25页 |
2.3.1 换乘衔接协调性的内涵 | 第22-23页 |
2.3.2 换乘衔接协调性分析内容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六里桥客运枢纽数据调查及客流特征分析 | 第26-47页 |
3.1 调研方案设计及实施 | 第26-32页 |
3.1.1 调研目的及内容 | 第26-28页 |
3.1.2 换乘意愿问卷调查 | 第28-30页 |
3.1.3 到达及换乘客流数据观测 | 第30-32页 |
3.2 客流特征分析 | 第32-41页 |
3.2.1 客运量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第32-34页 |
3.2.2 客流到达分布规律研究 | 第34-38页 |
3.2.3 客流结构特征分析 | 第38-41页 |
3.3 基于差异化特征的换乘结构分析 | 第41-46页 |
3.3.1 差异化特征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3.3.2 基于个人特征差异的换乘结构分析 | 第43-45页 |
3.3.3 基于出行特征差异的换乘结构分析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六里桥客运枢纽换乘方式选择建模分析 | 第47-60页 |
4.1 换乘方式分担率模型基本理论 | 第47-49页 |
4.1.1 随机效用理论 | 第47-48页 |
4.1.2 logit模型理论 | 第48-49页 |
4.2 六里桥客运枢纽换乘方式选择模型构建 | 第49-59页 |
4.2.1 模型建立 | 第49-52页 |
4.2.2 筛选特征变量及模型求解 | 第52-58页 |
4.2.3 参数检验及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六里桥客运枢纽与市内交通衔接协调性分析 | 第60-76页 |
5.1 六里桥客运枢纽换乘设施布局及流线协调分析 | 第60-65页 |
5.1.1 总体布局现状 | 第60-61页 |
5.1.2 各换乘设施的换乘衔接方式 | 第61-63页 |
5.1.3 换乘流线协调性分析 | 第63-65页 |
5.2 六里桥客运枢纽换乘衔接运能及规模协调性分析 | 第65-72页 |
5.2.1 与公交车的衔接协调性分析 | 第65-68页 |
5.2.2 与轨道交通的衔接协调性分析 | 第68-69页 |
5.2.3 与出租车及社会车辆的衔接协调性分析 | 第69-72页 |
5.3 结果分析及改进措施 | 第72-75页 |
5.3.1 协调性分析结果 | 第72页 |
5.3.2 公交优化措施 | 第72-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 | 第76-78页 |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7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A | 第81-82页 |
附录B | 第82-8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