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1 绪论 | 第11-23页 |
| 1.1 引言 | 第11页 |
| 1.2 隔震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第11-13页 |
| 1.3 周期结构的基本概念 | 第13-16页 |
| 1.3.1 周期结构的特征 | 第13-14页 |
| 1.3.2 周期性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3 周期性隔震基础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4 隔震Benchmark结构模型 | 第16-20页 |
| 1.4.1 Benchmark问题的研究阶段 | 第16-19页 |
| 1.4.2 隔震Benchmark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1.4.3 Benchmark问题的研究意义 | 第20页 |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3页 |
| 2 一维周期性隔震基础的理论研究 | 第23-45页 |
| 2.1 引言 | 第23页 |
| 2.2 周期性结构的基本理论 | 第23-28页 |
| 2.2.1 周期性描述 | 第23-24页 |
| 2.2.2 Bloch定理和能带结构 | 第24-26页 |
| 2.2.3 频率带隙的计算 | 第26-28页 |
| 2.3 一维层状周期性隔震基础 | 第28-37页 |
| 2.3.1 层状周期性隔震基础的频散特性 | 第28-32页 |
| 2.3.2 层状周期性隔震基础的数值模拟 | 第32页 |
| 2.3.3 谐响应分析 | 第32-34页 |
| 2.3.4 时间历程分析 | 第34-37页 |
| 2.4 改进型层状周期性隔震基础 | 第37-43页 |
| 2.4.1 改进型层状隔震基础的频散特性 | 第38-40页 |
| 2.4.2 改进型层状隔震基础的数值模拟 | 第40-41页 |
| 2.4.3 动力响应分析 | 第41-43页 |
| 2.5 小结 | 第43-45页 |
| 3 层状周期性隔震基础的参数设计 | 第45-65页 |
| 3.1 引言 | 第45页 |
| 3.2 普通型结构与改进型结构之间的对比 | 第45-49页 |
| 3.2.1 衰减域特性分析 | 第45-46页 |
| 3.2.2 时程响应分析 | 第46-48页 |
| 3.2.3 傅里叶谱的对比 | 第48-49页 |
| 3.3 层数的影响 | 第49-58页 |
| 3.3.1 集中质量模型 | 第49-54页 |
| 3.3.2 时程响应分析 | 第54-56页 |
| 3.3.3 傅里叶谱的对比 | 第56-58页 |
| 3.4 厚度的影响 | 第58-64页 |
| 3.4.1 衰减域特性分析 | 第58-59页 |
| 3.4.2 时程响应分析 | 第59-62页 |
| 3.4.3 傅里叶谱的对比 | 第62-64页 |
| 3.5 小结 | 第64-65页 |
| 4 周期性隔震基础基于隔震Benchmark模型的应用 | 第65-87页 |
| 4.1 引言 | 第65页 |
| 4.2 隔震Benchmark结构模型 | 第65-71页 |
| 4.2.1 结构参数 | 第65-68页 |
| 4.2.2 线性隔震系统 | 第68-70页 |
| 4.2.3 综合评价指标 | 第70-71页 |
| 4.3 周期性隔震基础的减震效果 | 第71-81页 |
| 4.3.1 基础底部加速度 | 第72-77页 |
| 4.3.2 层间侧移 | 第77-80页 |
| 4.3.3 评价指标 | 第80-81页 |
| 4.4 地震动频谱特征的研究 | 第81-84页 |
| 4.4.1 频谱周期参数 | 第82页 |
| 4.4.2 频谱特性分析 | 第82-84页 |
| 4.5 小结 | 第84-87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 5.1 结论 | 第87-88页 |
| 5.2 展望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