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组织与结构 | 第14-17页 |
第2章 相关技术和数据 | 第17-33页 |
2.1 相关聚类方法 | 第17-23页 |
2.1.1 距离、相关性与信息度量 | 第17-18页 |
2.1.2 聚类结果的评价标准 | 第18-20页 |
2.1.3 吸引子传播聚类算法 | 第20-23页 |
2.2 相关分类方法 | 第23-24页 |
2.2.1 支持向量机 | 第23页 |
2.2.2 交叉验证 | 第23-24页 |
2.3 相关统计学方法 | 第24-27页 |
2.3.1 T检验 | 第24-25页 |
2.3.2 秩和检验 | 第25-26页 |
2.3.3 超几何分布 | 第26页 |
2.3.4 箱线图 | 第26-27页 |
2.3.5 火山图 | 第27页 |
2.4 相关生物信息学工具与技术 | 第27-33页 |
2.4.1 相关程序包与工具 | 第27-30页 |
2.4.2 相关数据库 | 第30-33页 |
第3章 干细胞特异的MIRNA簇的进化机理数据分析 | 第33-69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33-36页 |
3.1.1 miR-302/367簇简介 | 第33-34页 |
3.1.2 miRNA簇进化模型 | 第34-36页 |
3.2 数据来源 | 第36-37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7-43页 |
3.3.1 miR-302/367簇的进化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3.3.2 miRNA靶基因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3.3 启动子保守性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3.3.4 miRNA差异表达与miRNA亚型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3-66页 |
3.4.1 miR-302/367簇的进化分析结果 | 第43-57页 |
3.4.2 靶基因分析结果 | 第57-58页 |
3.4.3 miR-302/367簇的调控分析结果 | 第58-62页 |
3.4.4 miR-302/367簇miRNA亚型分析结果 | 第62页 |
3.4.5 肿瘤标志物分析结果 | 第62-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4章 基于MIRNA亚型与臂转换的肿瘤标志物挖掘 | 第69-95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69-70页 |
4.1.1 miRNA亚型简介 | 第69-70页 |
4.1.2 miRNA臂转换简介 | 第70页 |
4.2 数据来源 | 第70-72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72-78页 |
4.3.1 miRNA亚型对靶基因影响的分析方法 | 第72-74页 |
4.3.2 miRNA亚型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分析方法 | 第74-77页 |
4.3.3 臂转换研究方法 | 第77-78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78-92页 |
4.4.1 miRNA亚型对靶基因影响的聚类分析结果 | 第78-81页 |
4.4.2 miRNA亚型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 第81-87页 |
4.4.3 肿瘤中臂转换分析结果 | 第87-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5-97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95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7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