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2-13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3-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1 知识活动最优资源分配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2.2 知识模式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3 知识活动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0-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2.1 知识活动 | 第25-26页 |
2.2 知识活动的资源分配 | 第26页 |
2.3 知识活动的模式 | 第26-28页 |
2.3.1 知识创造 | 第27页 |
2.3.2 知识共享 | 第27-28页 |
2.4 知识活动的影响因素 | 第28-31页 |
2.4.1 个人因素 | 第28-30页 |
2.4.2 组织因素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知识活动的最优资源分配 | 第31-49页 |
3.1 考虑时滞效应的知识活动多阶段动态最优资源分配问题描述 | 第31-32页 |
3.2 考虑时滞效应的知识活动多阶段动态最优资源分配模型 | 第32-34页 |
3.3 考虑时滞效应的知识活动多阶段动态最优资源分配策略 | 第34-46页 |
3.3.1 一般情况下的最优策略 | 第35-37页 |
3.3.2 收益函数为凸函数和凹函数时的最优策略 | 第37-40页 |
3.3.3 两阶段或两种知识活动情况下的最优策略 | 第40-44页 |
3.3.4 知识活动有溢出效应时的最优策略 | 第44-46页 |
3.3.5 关于最优策略的讨论 | 第46页 |
3.4 知识活动最优资源分配案例 | 第46-49页 |
第四章 基于联盟的知识创造模式 | 第49-69页 |
4.1 知识创造活动 | 第49-50页 |
4.2 基于联盟的知识创造模式开发 | 第50-55页 |
4.2.1 研究动机 | 第50页 |
4.2.2 概念界定 | 第50页 |
4.2.3 基于联盟的知识创造模式设计 | 第50-52页 |
4.2.4 联盟成员的选择方法 | 第52-53页 |
4.2.5 基于联盟的知识创造模式与企业独立的知识创造模式比较 | 第53-54页 |
4.2.6 基于联盟的知识创造模式的运作机制 | 第54-55页 |
4.3 基于联盟的知识创造模式在EI-Log项目中的应用 | 第55-58页 |
4.3.1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第55-56页 |
4.3.2 对EI-Log项目参加人员的访谈和调查 | 第56-57页 |
4.3.3 调查数据分析及结果 | 第57-58页 |
4.4 联盟成员的知识获取和知识推送框架 | 第58-64页 |
4.4.1 知识共享障碍 | 第58-59页 |
4.4.2 经验知识 | 第59-61页 |
4.4.3 经验知识获取与共享系统(EKDSS)设计 | 第61页 |
4.4.4 经验知识获取与共享系统(EKDSS)的框架 | 第61-62页 |
4.4.5 经验知识存储库(EKR)和经验知识中心(EKC) | 第62-64页 |
4.5 主动的知识获取方法 | 第64-65页 |
4.6 友好的知识推送方法 | 第65-66页 |
4.7 经验知识获取与共享系统(EKDSS)应用 | 第66-6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知识活动的影响因素 | 第69-87页 |
5.1 基于信息技术(IT)的知识活动 | 第69-71页 |
5.1.1 知识共享 | 第70-71页 |
5.1.2 知识协调 | 第71页 |
5.1.3 专长管理 | 第71页 |
5.2 与知识活动有关的因素 | 第71-73页 |
5.2.1 情境因素和内部因素 | 第72-73页 |
5.2.2 IT服务绩效 | 第73页 |
5.3 知识活动的影响因素模型及假设 | 第73-76页 |
5.3.1 知识活动的影响因素模型 | 第73-74页 |
5.3.2 理论假设 | 第74-76页 |
5.4 知识活动的影响因素实证调查 | 第76-85页 |
5.4.1 企业抽样 | 第76-77页 |
5.4.2 企业访谈、调查和数据收集 | 第77-78页 |
5.4.3 变量测量和信度分析 | 第78-79页 |
5.4.4 相关分析 | 第79-84页 |
5.4.5 回归分析 | 第84-85页 |
5.5 促进知识成员活动效果的策略和建议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讨论 | 第87-91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87-88页 |
6.2 主要结论 | 第88页 |
6.3 主要创新之处 | 第88-89页 |
6.4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105页 |
1. 基本情况 | 第103页 |
2. 教育背景 | 第103页 |
3.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