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山区公路软基沉降监控技术及工后沉降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背景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4页 |
| ·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山区沟谷相软基监控技术 | 第15-25页 |
| ·软基监控技术要求 | 第15-16页 |
| ·高速公路软基监控细则 | 第16-20页 |
| ·沉降观测仪器 | 第20-23页 |
| ·软基沉降观测装置结构及埋设要求 | 第20-21页 |
| ·埋设要求 | 第21-22页 |
| ·沉降装置的维护 | 第22页 |
| ·使用效果 | 第22-23页 |
| ·软基路堤的信息化施工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成南路软基监控 | 第25-38页 |
| ·重点路段软基监控及处理 | 第25-30页 |
| ·K21+875~K22+020段 | 第25-26页 |
| ·K28+100~K28+300 | 第26-27页 |
| ·K61+270~K61+450 | 第27-29页 |
| ·雨季对软基沉降的影响 | 第29页 |
| ·其它裂缝情况 | 第29-30页 |
| ·典型路段沉降监控结果 | 第30-32页 |
| ·沉降病害的防治 | 第32-36页 |
| ·成南高速路基沉降病害总结 | 第32页 |
| ·裂缝的成因与防治时机 | 第32-34页 |
| ·裂缝的防治 | 第34-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工后沉降预估方法与工后沉降分析 | 第38-60页 |
| ·目前的沉降预估方法 | 第39-51页 |
| ·常用沉降曲线拟合方法 | 第40页 |
| ·其他沉降曲线回归方法 | 第40-43页 |
| ·常规沉降回归模型的相关性检验 | 第43页 |
| ·沉降回归方程的比较 | 第43-49页 |
| ·S曲线指数的研究 | 第49-51页 |
| ·实测沉降回归分析 | 第51-59页 |
| ·实测沉降回归分析 | 第52-53页 |
| ·工后沉降段落的回归与分析 | 第53-56页 |
| ·回归分析结果汇总 | 第56-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工后沉降控制标准研究 | 第60-69页 |
| ·软基路堤填筑变形速率控制标准 | 第60页 |
| ·工后沉降控制标准 | 第60-64页 |
| ·不均匀沉降评价方法 | 第64-68页 |
| ·不均匀沉降评价方法分析 | 第64-66页 |
| ·平整度—抛物线法沉降控制标准取值 | 第66-67页 |
| ·曲率—抛物线法沉降控制标准取值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9-70页 |
| ·结论 | 第69页 |
| ·展望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