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关系、社会约制论文

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广西桂林高校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一、导论第10-24页
 (一) 研究对象第10-11页
 (二) 基本概念界定第11-19页
  1、网络交往的概念界定第11-13页
  2、网络交往的特征第13-15页
  3、网络交往异化的含义第15-18页
  4、网络交往异化的特征第18-19页
 (三) 研究现状第19-24页
  1、对异化问题的研究第19-20页
  2、网络交往问题的研究第20-22页
  3、网络交往异化问题的研究第22-24页
二、网络交往异化理论的基础阐述第24-33页
 (一)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异化理论第24-27页
  1、《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的交往异化第24-25页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交往异化第25页
  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异化第25-26页
  4、《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的交往异化第26-27页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异化理论第27-30页
  1、萨特的交往异化思想第27-28页
  2、弗洛姆的交往异化思想第28页
  3、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思想第28-30页
 (三) 马克思交往异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第30-33页
三、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表现与特征——以桂林五所高校为个案第33-56页
 (一)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第33-44页
  1、研究目的第33页
  2、研究假设第33页
  3、研究对象第33页
  4、研究工具第33-34页
  5、调查方法第34页
  6、研究程序第34页
  7、统计工具第34页
  8、研究结果第34-44页
 (二) 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表现与特征第44-56页
  1、大学生主体自我关系异化第44-48页
  2、大学生与他人关系的异化第48-51页
  3、大学生与社会关系的异化第51-56页
四、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的原因分析第56-66页
 (一) 网络交往空间先天特性第56-57页
  1、网络交往空间的开放性第56页
  2、网络交往空间的虚拟性第56-57页
  3、网络交往空间的匿名性第57页
 (二) 大学生自身原因第57-60页
  1、对网络的非理性认识第57-58页
  2、大学生生理心理成长的特点第58-59页
  3、心理压力和精神空虚第59-60页
 (三) 学校教育存在的漏洞第60-62页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第60页
  2、网络道德教育欠缺第60页
  3、教师职责缺失第60-61页
  4、校园文化生活单调第61-62页
 (四) 家庭监督难以奏效第62-64页
  1、家庭管教突然松绑第62-63页
  2、家庭教养方式错误第63-64页
  3、家长网络知识缺乏第64页
 (五) 社会环境负面影响第64-66页
  1、网络法律建设相对滞后第64页
  2、网络技术监控难度大第64-65页
  3、网络道德调控缺乏第65页
  4、社会舆论导向错误第65-66页
五、消除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的对策研究第66-73页
 (一) 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第66-67页
  1、树立健康网络交往观第66页
  2、认识自我充实自我第66-67页
  3、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第67页
 (二) 强化校园网络教育建设第67-69页
  1、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第67-68页
  2、渗透网络道德教育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第68页
  3、拓展教师的职能第68-69页
  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第69页
 (三) 发挥家庭教育积极作用第69-70页
  1、牢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第69-70页
  2、增强家庭辅导作用第70页
  3、提高家长的网络与教育技能第70页
 (四) 扩大社会的正面效应第70-73页
  1、完善网络法律和法规第70-71页
  2、加强网络监控技术第71-72页
  3、构建网络交往道德规范体系第72页
  4、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第72-73页
注释第73-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附录一第80-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宗族文化的当代变迁研究--以广西黄姚镇为个案
下一篇:赛博空间的第二人生:虚拟社区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