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前言 | 第13-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跨学科考取体育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不断增加 | 第13页 |
1.1.2 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 第13-14页 |
1.1.3 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问题的突显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3.1 跨学科 | 第15页 |
1.3.2 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 | 第15-16页 |
1.3.3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 第16页 |
2.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1.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2.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2.2.1.1 国内关于跨学科研究生的研究 | 第17-19页 |
2.2.1.2 国内关于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研究 | 第19-20页 |
2.2.1.3 国内关于跨学科研究生学习情况的研究 | 第20-21页 |
2.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1-22页 |
3.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第22-26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2-23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23-25页 |
3.2.3 访谈法 | 第25页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25-26页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6-63页 |
4.1 广州地区跨学科专业型体育硕士研究生的本科专业分析 | 第26-28页 |
4.2 跨学科专业型体育硕士研究生考研背景分析 | 第28-31页 |
4.2.1 跨学科考取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动机 | 第28-29页 |
4.2.2 跨考学生对所考专业的了解程度 | 第29-30页 |
4.2.3 跨学科考取体育硕士研究生的目的 | 第30-31页 |
4.3 广州地区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情况分析 | 第31-55页 |
4.3.1 理论学习情况分析 | 第32-38页 |
4.3.1.1 专业课学习情况分析 | 第32-34页 |
(1)对专业课的学习接受程度 | 第32-33页 |
(2)对学校专业课程的满意度与改进意见 | 第33-34页 |
4.3.1.2 公共课学习情况分析 | 第34-36页 |
4.3.1.3 课余理论学习情况分析 | 第36-38页 |
4.3.2 技能学习情况分析 | 第38-43页 |
4.3.2.1 技能学习动机 | 第38-39页 |
4.3.2.2 运动技能学习的难点 | 第39-40页 |
4.3.2.3 选择运动专项的原因 | 第40-41页 |
4.3.2.4 学校是否需要设置单一项目训练课 | 第41-42页 |
4.3.2.5 课余运动技能学习 | 第42-43页 |
4.3.3 实践环节的学习情况分析 | 第43-46页 |
4.3.3.1 实习环节调查情况分析 | 第44-45页 |
4.3.3.2 社会实践环节调查情况分析 | 第45-46页 |
4.3.4 完成课业以及学术情况分析 | 第46-55页 |
4.3.4.1 平时课业表现 | 第47-50页 |
4.3.4.2 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接受能力情况分析 | 第50-53页 |
4.3.4.3 科研成果情况分析 | 第53-55页 |
4.4 影响学习因素调查分析 | 第55-63页 |
4.4.1 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分析 | 第56-58页 |
4.4.2 与导师的交流情况分析 | 第58-60页 |
4.4.3 学校设施满足需要程度 | 第60-61页 |
4.4.4 现阶段学习的主要问题 | 第61-62页 |
4.4.5 现阶段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62-63页 |
5.结论与建议 | 第63-66页 |
5.1 结论 | 第63-64页 |
5.2 建议 | 第64-66页 |
5.2.1 学生层面 | 第64-65页 |
5.2.2 学校层面 | 第65页 |
5.2.3 导师层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70-75页 |
附录2 访谈问卷 | 第75-76页 |
附录3 进行效度检验的专家 | 第76-77页 |
附录4 效度检验表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