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位补偿的主动隔振器前馈控制器设计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23页 | 
| 1.2.1 主动隔振器建模方法 | 第11-15页 | 
| 1.2.2 主动隔振器参数辨识方法 | 第15-16页 | 
| 1.2.3 相位补偿的方法 | 第16-20页 | 
| 1.2.4 具有自整定控制器参数的控制方法 | 第20-23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主动隔振器动力学建模与参数辨识 | 第24-39页 | 
| 2.1 引言 | 第24页 | 
| 2.2 主动隔振器动力学建模 | 第24-30页 | 
| 2.2.1 六自由度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25-30页 | 
| 2.2.1.1 初级通道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25-28页 | 
| 2.2.1.2 次级通道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28-30页 | 
| 2.3 参数辨识 | 第30-38页 | 
| 2.3.1 参数辨识原理 | 第30-31页 | 
| 2.3.2 参数辨识实验 | 第31-35页 | 
| 2.3.2.1 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辨识 | 第31-34页 | 
| 2.3.2.2 电机增益和时间常数辨识 | 第34-35页 | 
| 2.3.3 实验辨识结果验证 | 第35-3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前馈控制通道相位补偿 | 第39-49页 | 
| 3.1 引言 | 第39页 | 
| 3.2 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第39-40页 | 
| 3.3 前馈控制原理 | 第40-41页 | 
| 3.4 前馈控制通道相位分析 | 第41-44页 | 
| 3.4.1 A/D、D/A转换器 | 第41-42页 | 
| 3.4.2 地音传感器 | 第42-43页 | 
| 3.4.3 音圈电机 | 第43-44页 | 
| 3.5 前馈控制通道相位补偿 | 第44-46页 | 
| 3.6 前馈控制仿真 | 第46-48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自适应PI前馈控制器设计 | 第49-59页 | 
| 4.1 引言 | 第49页 | 
| 4.2 参数误差对PI前馈控制器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 4.3 自适应PI前馈控制器设计 | 第51-56页 | 
| 4.3.1 滤波x-LMS控制算法 | 第51-53页 | 
| 4.3.2 自适应PI前馈控制器设计 | 第53-54页 | 
| 4.3.3 滤波x-LMS控制算法收敛性分析 | 第54-56页 | 
| 4.4 自适应PI前馈控制器仿真 | 第56-58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隔振台前馈控制实验研究 | 第59-69页 | 
| 5.1 引言 | 第59页 | 
| 5.2 主动隔振系统介绍 | 第59-61页 | 
| 5.3 传感器、作动器通道设置 | 第61-62页 | 
| 5.4 主动控制实验控制模块介绍 | 第62-63页 | 
| 5.4.1 前馈控制模块介绍 | 第63页 | 
| 5.4.2 反馈控制模块介绍 | 第63页 | 
| 5.5 主动隔振器测试系统介绍 | 第63-65页 | 
| 5.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68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 6.1 总结 | 第69页 |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