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地丁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及抑菌作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第一章 内生真菌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1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历史 | 第10页 |
1.2 内生真菌的分布特点 | 第10-11页 |
1.3 内生真菌与药用植物的关系 | 第11页 |
1.4 内生真菌分离纯化 | 第11-12页 |
1.5 内生真菌的鉴定 | 第12-13页 |
1.6 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 | 第13-14页 |
1.7 内生真菌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作用 | 第14-16页 |
1.7.1 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 | 第14页 |
1.7.2 产生生物催化剂 | 第14-15页 |
1.7.3 生物防治 | 第15页 |
1.7.4 促进植物生长机制 | 第15-16页 |
1.7.5 抗微生物活性 | 第16页 |
1.7.6 生物降解/生物修复 | 第16页 |
1.7.7 营养循环作用 | 第16页 |
1.8 内生真菌未来发展前景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紫花地丁及其紫花地丁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2.1 紫花地丁化学成分 | 第18-19页 |
2.2 紫花地丁主要作用 | 第19-20页 |
2.3 紫花地丁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试验研究 | 第21-41页 |
第三章 紫花地丁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21-31页 |
3.1 材料 | 第21-22页 |
3.1.1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3.1.3 紫花地丁植物的采摘 | 第21-22页 |
3.1.4 分离培养基的制备 | 第22页 |
3.2 方法 | 第22-23页 |
3.2.1 紫花地丁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 第22页 |
3.2.2 内生真菌的鉴定 | 第22-23页 |
3.2.3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2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3.3.1 紫花地丁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 | 第23-27页 |
3.3.2 多重序列对比及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27-29页 |
3.4 讨论 | 第29-30页 |
3.4.1 内生真菌分离结果的讨论 | 第29页 |
3.4.2 培养条件影响植物内生真菌分离纯化 | 第29-30页 |
3.4.3 内生真菌分子学鉴定技术 | 第30页 |
3.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紫花地丁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 | 第31-36页 |
4.1 材料 | 第31页 |
4.2 方法 | 第3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4.3.1 不同季节紫花地丁内生真菌分布特点 | 第31-32页 |
4.3.2 不同组织部位内生真菌的分布特点 | 第32-33页 |
4.3.3 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 第33-34页 |
4.4 讨论 | 第34-35页 |
4.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紫花地丁内生真菌提取物抑菌试验 | 第36-41页 |
5.1 材料 | 第36-37页 |
5.1.1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5.1.3 菌株 | 第36-37页 |
5.2 方法 | 第37页 |
5.2.1 内生真菌菌丝粗提液制备 | 第37页 |
5.2.2 菌液制备 | 第37页 |
5.2.3 抑菌试验 | 第3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5.4 讨论 | 第39-40页 |
5.5 小结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