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3页 |
1.1 非点源污染概述 | 第14-19页 |
1.1.1 非点源污染的特点 | 第14-15页 |
1.1.2 非点源污染的发生机理 | 第15-18页 |
1.1.3 非点源污染与水环境的关系 | 第18-19页 |
1.2 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2.1 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 | 第19-20页 |
1.2.2 非点源污染监测研究 | 第20-21页 |
1.2.3 非点源污染同位素示踪研究 | 第21-24页 |
1.3 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 | 第24-28页 |
1.3.1 工程管理措施 | 第25-27页 |
1.3.2 非工程管理措施 | 第27-28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30页 |
1.5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3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3-38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3-36页 |
2.1.1 地质地貌 | 第33-34页 |
2.1.2 土壤 | 第34-35页 |
2.1.3 植被 | 第35页 |
2.1.4 气象 | 第35页 |
2.1.5 水文 | 第35-36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龙泓涧水环境污染特征 | 第38-5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3.1.1 采样点 | 第38-40页 |
3.1.2 采样与监测 | 第40-42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7页 |
3.2.1 水质指标描述性分析 | 第43-47页 |
3.2.2 水质时间变化特征 | 第47-48页 |
3.2.3 水质空间变化特征 | 第48-50页 |
3.2.4 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50-52页 |
3.2.5 底质时空变化特征 | 第52-55页 |
3.2.6 水体污染来源初步解析 | 第55-56页 |
3.2.7 底泥污染来源分析 | 第56-5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龙泓涧流域降雨径流污染特征 | 第59-7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4.1.1 采样点 | 第59-60页 |
4.1.2 采样与监测 | 第60-61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61-6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2-72页 |
4.2.1 径流污染描述性分析 | 第62-65页 |
4.2.2 径流污染时间变化特征 | 第65-70页 |
4.2.3 径流污染空间变化特征 | 第70-72页 |
4.2.4 径流污染对溪流水质的影响 | 第7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同位素示踪龙泓涧氮污染的来源及迁移转化过程 | 第74-8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7页 |
5.1.1 采样点 | 第75-76页 |
5.1.2 采样与监测 | 第76页 |
5.1.3 数据分析 | 第76-7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5页 |
5.2.1 水体N的分布特征 | 第77-78页 |
5.2.2 水体硝酸盐中δ~(15)N和δ~(18)O的分布特征 | 第78-80页 |
5.2.3 降雨径流N的分布特征 | 第80-82页 |
5.2.4 流域N的转化过程分析 | 第82-83页 |
5.2.5 非点源N来源解析 | 第83-8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龙泓涧流域污染控制工程效果评价及建议 | 第87-112页 |
6.1 污染控制工程概述 | 第88-93页 |
6.1.1 综合治理工程 | 第88-90页 |
6.1.2 串联湿地系统 | 第90-93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93-95页 |
6.2.1 采样点 | 第93-94页 |
6.2.2 采样与监测 | 第94页 |
6.2.3 数据分析 | 第94-95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95-110页 |
6.3.1 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 | 第95-98页 |
6.3.2 湿地系统对营养盐去除效果评价及机制分析 | 第98-103页 |
6.3.3 湿地设计对营养盐去除率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6.3.4 湿地设计优化建议 | 第106-108页 |
6.3.5 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及建议 | 第108-11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12-115页 |
7.2 特色与创新 | 第115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5页 |
图名目录 | 第135-137页 |
表名目录 | 第137-138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