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7页 |
一、创新点 | 第16页 |
二、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一、农村传统社会养老保险 | 第17-18页 |
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 第18-19页 |
三、农村传统社会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区别 | 第19页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9-20页 |
二、分散风险理论 | 第20页 |
三、公平理论 | 第20-21页 |
第三章 黑山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1-31页 |
第一节 黑山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现状 | 第21-25页 |
一、黑山县老年人口现状 | 第21页 |
二、黑山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现状 | 第21-25页 |
第二节 黑山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一、农民参保意识低 | 第25-26页 |
二、资金筹集困难 | 第26-27页 |
三、养老金支付水平较低 | 第27页 |
四、财政补贴不合理 | 第27-28页 |
五、基层服务不完善 | 第28页 |
六、养老基金管理水平不高 | 第28-29页 |
第三节 黑山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一、观念因素 | 第29页 |
二、经济因素 | 第29-30页 |
三、管理因素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省内外农业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经验借鉴 | 第31-36页 |
第一节 省外农业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经验 | 第31-33页 |
一、既补“入口”又 补“出 口”的“宝鸡模式” | 第31页 |
二、服务外包的“宜兴模式” | 第31-32页 |
三、政府主导的“钟祥模式”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省内农业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经验 | 第33-36页 |
一、五个到位的“建平模式” | 第33-34页 |
二、发挥财政激励作用的“义县模式” | 第34-36页 |
第五章 解决黑山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 | 第36-44页 |
第一节 提高农民参保意识 | 第36-37页 |
一、加强宣传引导 | 第36页 |
二、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信息沟通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搭建多层次筹资体系 | 第37-38页 |
一、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 第37页 |
二、提高农民收入 | 第37-38页 |
三、引进社会资金 | 第38页 |
第三节 提高养老金收入水平 | 第38-40页 |
一、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 | 第38-39页 |
二、多方面增加养老金收入 | 第39-40页 |
第四节 改进财政补贴方式 | 第40页 |
一、建立财政补贴激励机制 | 第40页 |
二、完善合理财政补贴机制 | 第40页 |
第五节 完善基层服务 | 第40-42页 |
一、健全基层服务网络 | 第40-41页 |
二、提高基层服务质量 | 第41-42页 |
第六节 提高养老基金管理水平 | 第42-44页 |
一、健全养老基金管理体系和制度 | 第42页 |
二、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 | 第42-43页 |
三、提高保险基金运行效益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