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纳米科技和纳米毒理学 | 第10-14页 |
1.1.1 纳米材料的应用现状 | 第10-11页 |
1.1.2 纳米颗粒的毒性效应及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1.3 纳米氧化镍的应用及毒性效应 | 第12-14页 |
1.2 滤食性双壳贝类在纳米毒理学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1.2.1 双壳贝类的应用优势 | 第14-15页 |
1.2.2 纳米材料对双壳贝类的毒性效应及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纳米颗粒的致毒机制 | 第16-20页 |
1.3.1 纳米颗粒造成的氧化损伤 | 第16-17页 |
1.3.2 生物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 | 第17页 |
1.3.3 生物体的防御蛋白 | 第17-18页 |
1.3.4 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凋亡 | 第18-20页 |
1.4 贝类对纳米颗粒的清除 | 第20-22页 |
1.4.1 贝类MXR系统 | 第20-22页 |
1.4.2 金属硫蛋白(MT)在抵抗污染物毒性过程中的作用 | 第22页 |
1.5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22-23页 |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4-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4页 |
2.1.2 生物材料 | 第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34页 |
2.2.1 纳米氧化镍悬浊液的制备 | 第25页 |
2.2.2 纳米氧化镍的表征 | 第25页 |
2.2.3 纳米氧化镍暴露处理 | 第25页 |
2.2.4 牡蛎鳃和消化腺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第25-27页 |
2.2.5 牡蛎鳃和消化腺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测定 | 第27-28页 |
2.2.6 牡蛎鳃和消化腺总蛋白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 第28-29页 |
2.2.7 鳃和消化腺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2.2.8 鳃和消化腺中谷胱甘肽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2.2.9 鳃和消化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力的测定 | 第30页 |
2.2.10 鳃和消化腺中过氧化物酶酶活力的测定 | 第30-31页 |
2.2.11 鳃和消化腺中过氧化氢酶酶活力的测定 | 第31页 |
2.2.12 鳃和消化腺中谷胱甘肽硫转移酶酶活力的测定 | 第31-32页 |
2.2.13 Tariquidar对牡蛎P-gp蛋白的抑制实验 | 第32-33页 |
2.2.14 牡蛎中纳米NiO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4-53页 |
3.1 纳米氧化镍的表征结果 | 第34页 |
3.2 纳米氧化镍对牡蛎的生物学效应 | 第34-40页 |
3.2.1 纳米氧化镍对牡蛎造成的氧化损伤 | 第34-37页 |
3.2.2 纳米氧化镍对牡蛎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37-40页 |
3.3 牡蛎对纳米氧化镍的防御 | 第40-53页 |
3.3.1 牡蛎鳃和消化腺中抗氧化酶系统的变化 | 第40-45页 |
3.3.2 牡蛎鳃和消化腺中防御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 | 第45-47页 |
3.3.3 牡蛎对纳米氧化镍的清除 | 第47-5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附录A 纳米氧化镍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 | 第64-65页 |
附录B 纳米氧化镍悬浊液粒径分布结果 | 第65-67页 |
附录C 各基因熔解曲线与标准曲线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