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富营养化 | 第10-12页 |
| 1.1.1 水体富营养化及现状 | 第10页 |
| 1.1.2 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0-11页 |
| 1.1.3 富营养化的治理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 1.2.1 营养盐在蓝藻水华中的作用 | 第12-13页 |
| 1.2.2 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 | 第13-14页 |
| 1.2.3 沉积物原位采样技术 | 第14-17页 |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19页 |
| 2 藻类生长腐烂过程中水体及沉积物DO、Eh、pH的变化 | 第19-29页 |
| 2.1 引言 | 第19页 |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 2.2.1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 第19-20页 |
| 2.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0页 |
| 2.2.3 实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1-28页 |
| 2.3.1 上覆水体基本参数 | 第21-25页 |
| 2.3.2 蓝藻生长对沉积物DO、pH、Eh的影响 | 第25-2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3 藻类暴发对沉积物铁的影响 | 第29-41页 |
| 3.1 引言 | 第29页 |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 3.2.1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 第29页 |
| 3.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9页 |
| 3.2.3 实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0页 |
| 3.3.1 间隙水中Fe的含量 | 第31-35页 |
| 3.3.2 沉积物表面溶解性Fe的释放通量 | 第35-36页 |
| 3.3.3 沉积物有效态Fe的含量 | 第36-4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4 蓝藻暴发对沉积物磷的影响 | 第41-51页 |
| 4.1 引言 | 第41页 |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 4.2.1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 第41-42页 |
| 4.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2页 |
| 4.2.3 实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 4.3.1 间隙水中SRP含量 | 第44-47页 |
| 4.3.2 沉积物表面磷的释放通量 | 第47页 |
| 4.3.3 沉积物有效态磷的含量 | 第47-50页 |
| 4.4 本章小节 | 第50-51页 |
| 5 蓝藻暴发对沉积物氮的影响 | 第51-59页 |
| 5.1 引言 | 第51页 |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1页 |
| 5.2.1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 第51页 |
| 5.2.2 实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 第51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 5.3.1 上覆水中溶解性氮含量及氮形态变化 | 第51-53页 |
| 5.3.2 间隙水中硝态氮的含量变化 | 第53-55页 |
| 5.3.3 间隙水中氨氮的含量变化 | 第55-58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9-62页 |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 6.2 创新点 | 第60页 |
| 6.3 展望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