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艺术作品的保护、修缮和仿造论文

雪峰山风景区乡土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3 研究意义第12页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7页
        1.4.1 国外相关研究第12-15页
        1.4.2 国内相关研究第15-17页
    1.5 研究内容概述第17-19页
        1.5.1 风景名胜区第17页
        1.5.2 风景资源第17-18页
        1.5.3 风景区建筑第18页
        1.5.4 乡土建筑第18-19页
        1.5.5 乡土建筑保护第19页
        1.5.6 乡土建筑利用第19页
    1.6 论文研究方法第19-21页
        1.6.1 实地调查法第19-20页
        1.6.2 文献综述法第20页
        1.6.3 有机整合法第20页
        1.6.4 访谈咨询法第20-21页
第二章 雪峰山风景区概况及风景区内建筑现状调查第21-35页
    2.1 雪峰山风景区的概况第21-24页
        2.1.1 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第21页
        2.1.2 资源状况第21页
        2.1.3 风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第21-24页
    2.2 雪峰山风景区乡土建筑现状调研与分析第24-31页
        2.2.1 乡土建筑主要类型、特点及现状第24-30页
        2.2.2 乡土建筑周边环境现状第30页
        2.2.3 主要少数民族对乡土建筑的影响第30-31页
    2.3 风景区乡土建筑的意义第31-33页
        2.3.1 特定历史时期的见证第31-32页
        2.3.2 地域建筑艺术的体现第32页
        2.3.3 地域文化的物象第32页
        2.3.4 风景区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32-33页
    2.4 风景区与乡土建筑的相互作用第33-34页
        2.4.1 风景区对乡土建筑的作用第33页
        2.4.2 乡土建筑对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作用第33-34页
    2.5 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雪峰山风景区乡土建筑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第35-45页
    3.1 风景区乡土建筑保护的现状第35-37页
        3.1.1 居住建筑保护与利用现状第35-36页
        3.1.2 其他三类建筑保护与利用现状第36-37页
    3.2 风景区乡土建筑存在问题分析第37-43页
        3.2.1 内部原因第37-39页
        3.2.2 外部原因第39-43页
    3.3 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雪峰山风景区乡土建筑保护与利用理论及方法第45-74页
    4.1 乡土建筑的综合价值分析第45-48页
        4.1.1 交流价值第45-46页
        4.1.2 见证价值第46页
        4.1.3 典范价值第46-47页
        4.1.4 创造价值第47页
        4.1.5 关联价值第47页
        4.1.6 人地互动价值第47-48页
    4.2 雪峰山风景区乡土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原则第48页
        4.2.1 文物化保护原则第48页
        4.2.2 适度原则第48页
        4.2.3 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第48页
        4.2.4 灵活性原则第48页
    4.3 保护涉及的相关内容第48-52页
        4.3.1 乡土建筑第48-49页
        4.3.2 文物古迹第49页
        4.3.3 聚落形态第49-50页
        4.3.4 街巷空间第50页
        4.3.5 邻里关系第50页
        4.3.6 原住居民第50页
        4.3.7 田园环境第50-51页
        4.3.8 村镇特征第51页
        4.3.9 乡村文化第51-52页
    4.4 风景区乡土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潜在优势与发展目标第52-53页
        4.4.1 潜在优势分析第52页
        4.4.2 发展目标第52-53页
    4.5 风景区乡土建筑景点规划第53-56页
    4.6 雪峰山风景区乡土建筑保护建议第56-62页
        4.6.1 完善保护机制第56-57页
        4.6.2 调控居民点第57-58页
        4.6.3 控制周边新建建筑高度第58-59页
        4.6.4 落实各级保护建筑的保护措施第59-60页
        4.6.5 修缮、改建破旧建筑第60-61页
        4.6.6 拆除破损难以修复建筑第61页
        4.6.7 修复技能专业化第61页
        4.6.8 乡土建筑记录与再现第61-62页
        4.6.9 完善乡土建筑保护价值评价体系第62页
    4.7 雪峰山风景区乡土建筑利用措施第62-72页
        4.7.1 以延续乡土建筑原有功能为基础,适当增加新的使用功能第62-65页
        4.7.2 以乡土建筑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为亮点第65-67页
        4.7.3 以旅游发展为后盾,形成旅游品牌第67-70页
        4.7.4 以商业开发为先导的乡土建筑利用措施第70-71页
        4.7.5 以农业发展为支撑的乡土建筑利用措施第71-72页
        4.7.6 以政府财政投入为辅助的乡土建筑利用措施第72页
        4.7.7 以民间资本注入为契机的乡土建筑利用措施第72页
    4.8 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第74-77页
    5.1 研究总结第74页
    5.2 创新点第74-75页
    5.3 讨论第75-77页
        5.3.1 不足之处第75页
        5.3.2 建议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致谢第80-81页
作者简介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方青木香对鸡新城疫Ⅰ系毒株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长沙市围墙景观艺术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