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1 辣椒炭疽病病原菌、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 第10页 |
1.2 炭疽病病原菌属的分类鉴定 | 第10-15页 |
1.2.1 炭疽病的起源 | 第10-11页 |
1.2.2 炭疽病病原菌属的分类地位 | 第11页 |
1.2.3 炭疽病病原菌属种的分类鉴定依据 | 第11-14页 |
1.2.4 辣椒炭疽病病原菌属种类 | 第14页 |
1.2.5 不同地区辣椒炭疽炭疽病病菌属优势种的分布 | 第14-15页 |
1.3 辣椒炭疽病防治方法 | 第15-19页 |
1.3.1 辣椒抗炭疽病育种 | 第15-16页 |
1.3.2 辣椒炭疽病化学防治 | 第16-17页 |
1.3.3 辣椒炭疽病生物防治 | 第17-18页 |
1.3.4 其他防治方法 | 第18-19页 |
1.4 辣椒炭疽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4.1 同工酶分析技术 | 第19页 |
1.4.2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9-21页 |
1.4.3 多基因克隆与分析 | 第21页 |
1.5 辣椒炭疽病菌侵染循环、致病机理与寄主植物互作研究 | 第21-23页 |
1.6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6.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湖南省辣椒炭疽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 第24-36页 |
2.1 前言 | 第2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2.2.1 供试材料 | 第24-25页 |
2.2.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培养 | 第25页 |
2.2.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 第25页 |
2.2.4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25-26页 |
2.2.5 病原菌蛋白酶活性测定 | 第26页 |
2.2.6 病原菌rDNA ITS序列克隆与分析 | 第26-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2.3.1 辣椒炭疽病田间样品症状特征 | 第28页 |
2.3.2 形态学特征观察 | 第28-31页 |
2.3.3 致病性测定 | 第31页 |
2.3.4 蛋白酶活性测定 | 第31-32页 |
2.3.5 病原菌rDNA ITS序列克隆与分析 | 第32-33页 |
2.3.6 湖南省辣椒炭疽病菌分类鉴定的种类 | 第33-34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湖南省辣椒炭疽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6-50页 |
3.1 前言 | 第3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6-42页 |
3.2.1 供试菌株 | 第36-37页 |
3.2.2 辣椒炭疽病原菌的多基因克隆与分析 | 第37-4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3.3.1 辣椒炭疽病菌的多基因序列克隆 | 第42-43页 |
3.3.2 辣椒炭疽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3-49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9-50页 |
第四章 不同辣椒炭疽病菌对唑菌酯的敏感性差异 | 第50-60页 |
4.1 前言 | 第5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5页 |
4.2.1 供试病原菌的培养 | 第50页 |
4.2.2 供试化学药剂 | 第50-51页 |
4.2.3 实验设计与处理 | 第51页 |
4.2.4 含药培养基制备及生长速率测定 | 第51页 |
4.2.5 辣椒炭疽菌菌株总RNA的提取 | 第51-52页 |
4.2.6 唑菌酯作用靶标基因Cytb的克隆 | 第52-54页 |
4.2.7 序列分析及数据处理 | 第54-5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4.3.1 不同辣椒炭疽病菌在含唑菌酯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存在差异 | 第55-56页 |
4.3.2 不同辣椒炭疽病病原菌对唑菌酯的敏感性 | 第56-57页 |
4.3.3 辣椒炭疽病菌唑菌酯靶标基因Cytb的比较与分析 | 第57-58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附录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
发表论文附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