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乳状液的稳定性 | 第11-13页 |
1.2.2 乳状液的流变性 | 第13-15页 |
1.2.3 乳状液的破乳 | 第15-17页 |
1.2.4 微波破乳的数学模型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 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塔河稠油乳化降黏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21-28页 |
2.1 塔河稠油基本物性测试 | 第21-23页 |
2.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1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1页 |
2.1.3 塔河稠油基本组分分析 | 第21-22页 |
2.1.4 塔河稠油密度测试 | 第22页 |
2.1.5 塔河稠油黏温曲线测试 | 第22-23页 |
2.2 塔河稠油乳化降黏实验 | 第23-28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23-2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第3章 塔河稠油O/W型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28-47页 |
3.1 乳化剂类型及浓度的影响 | 第28-36页 |
3.1.1 单一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2 复配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29-31页 |
3.1.3 单一碱的影响 | 第31-33页 |
3.1.4 复配碱的影响 | 第33-35页 |
3.1.5 两性表面活性剂与碱的协同作用 | 第35-36页 |
3.2 油水比的影响 | 第36页 |
3.3 乳化温度的影响 | 第36-38页 |
3.4 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 无机盐类型及含量的影响 | 第39-43页 |
3.5.1 阳离子的影响 | 第39-42页 |
3.5.2 阴离子的影响 | 第42-43页 |
3.6 动态稳定性分析 | 第43-44页 |
3.7 最优乳化剂配方的腐蚀性 | 第44-45页 |
3.8 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塔河稠油O/W型乳状液流变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47-61页 |
4.1 乳化剂类型及浓度的影响 | 第47-56页 |
4.1.1 单一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47-48页 |
4.1.2 复配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48-51页 |
4.1.3 单一碱的影响 | 第51-52页 |
4.1.4 复配碱的影响 | 第52-56页 |
4.2 油水比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 乳化温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 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4.5 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塔河稠油O/W型乳状液黏度及管输压降预测 | 第61-73页 |
5.1 正交实验 | 第61-62页 |
5.2 稠油0/W型乳状液黏度预测 | 第62-66页 |
5.3 稠油0/W型郭状液管输压降预测 | 第66-69页 |
5.4 管输压降与乳状液黏度的关系 | 第69-70页 |
5.5 其它稠油管输压降对比分析 | 第70-71页 |
5.6 小结 | 第71-73页 |
第6章 塔河稠油O/W型乳状液的常规及微波化学破乳 | 第73-93页 |
6.1 常规化学破乳 | 第73-82页 |
6.1.1 pH的影响 | 第74-75页 |
6.1.2 破乳剂的影响 | 第75-77页 |
6.1.3 离子液体的影响 | 第77-79页 |
6.1.4 絮凝剂的影响 | 第79-82页 |
6.2 微波破乳 | 第82-87页 |
6.2.1 辐射时间的影响 | 第82-84页 |
6.2.2 辐射功率的影响 | 第84-85页 |
6.2.3 微波与常规破乳的对比分析 | 第85-87页 |
6.3 微波化学破乳 | 第87-91页 |
6.3.1 一元体系的影响 | 第87-88页 |
6.3.2 二元体系的影响 | 第88-89页 |
6.3.3 三元体系的影响 | 第89-91页 |
6.4 小结 | 第91-93页 |
第7章 塔河稠油O/W型乳状液在微波作用下的温度场模型研究 | 第93-107页 |
7.1 微观物理学模型 | 第93-94页 |
7.2 微观热力学模型 | 第94-95页 |
7.3 参数的确定 | 第95-96页 |
7.4 电磁场分布 | 第96-102页 |
7.4.1 电磁场求解 | 第96-102页 |
7.4.2 电场强度与入射功率的关系 | 第102页 |
7.5 温度场模型的求解 | 第102-106页 |
7.5.1 微波辐射时间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7.5.2 微波辐射功率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7.5.3 温度场模型的验证 | 第105页 |
7.5.4 微波辐射参数的优选 | 第105-106页 |
7.6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8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07-110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07-108页 |
8.2 建议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学术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