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海洋底栖动物群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生物礁生态系 | 第14-15页 |
1.2.2 平底动物群 | 第15-16页 |
1.2.3 晚二叠世生物危机事件的过程及机制 | 第16-17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9-20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35页 |
2.1 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21-24页 |
2.2 上二叠统地层系统 | 第24-35页 |
2.2.1 区域地层概述 | 第24-25页 |
2.2.2 地层划分对比 | 第25-35页 |
第3章 晚二叠世长兴期沉积相研究 | 第35-53页 |
3.1 沉积微相类型 | 第35-46页 |
3.1.1 开阔台地(FZ7) | 第35-40页 |
3.1.2 局限台地(FZ8) | 第40页 |
3.1.3 台地边缘滩(FZ6) | 第40-41页 |
3.1.4 台地边缘礁(FZ5) | 第41-43页 |
3.1.5 斜坡(FZ4-FZ3) | 第43-45页 |
3.1.6 深水陆棚(FZ2) | 第45-46页 |
3.2 沉积相对比 | 第46-48页 |
3.3 同沉积断裂控制作用的沉积演化 | 第48-53页 |
第4章 晚二叠世长兴期浅水底栖动物群演化 | 第53-78页 |
4.1 生物礁系统基本特征 | 第53-63页 |
4.1.1 生物礁类型 | 第53-60页 |
4.1.2 长兴期生物礁组合型式 | 第60-63页 |
4.2 生物礁系统演化 | 第63-70页 |
4.2.1 长兴期生物礁系统的生态演替 | 第63-67页 |
4.2.2 生物礁系统演化与环境响应 | 第67-69页 |
4.2.3 生物礁系统演化与台地边缘的构筑 | 第69-70页 |
4.3 典型浅水平底动物群 | 第70-75页 |
4.3.1 有孔虫类型 | 第70-72页 |
4.3.2 有孔虫组合 | 第72-74页 |
4.3.3 长兴期有孔虫分布 | 第74-75页 |
4.4 有孔虫演化与环境响应 | 第75-78页 |
第5章 晚二叠世长兴期深水底栖动物群演化 | 第78-97页 |
5.1 遗迹化石的基本类型 | 第78-81页 |
5.2 遗迹化石组构类型 | 第81-91页 |
5.3 遗迹组构分布和演化 | 第91-95页 |
5.3.1 遗迹学特征垂向分布和演化 | 第91-95页 |
5.3.2 沉积学特征垂向分布和演化 | 第95页 |
5.4 遗迹组构演化及其环境响应 | 第95-97页 |
第6章 晚二叠世晚期海洋生态环境演化 | 第97-109页 |
6.1 浅水相区碳同位素演化序列 | 第97-102页 |
6.1.1 台地边缘相区碳同位素演化序列 | 第97-101页 |
6.1.2 浅水相区碳同位素演化序列对比 | 第101-102页 |
6.2 深水相区碳同位素演化序列 | 第102-104页 |
6.3 晚二叠世长兴期海洋生态环境演化 | 第104-109页 |
6.3.1 碳循环幕式变化 | 第104-106页 |
6.3.2 底栖动物群与环境的幕式变化 | 第106-109页 |
第7章 晚二叠世海洋底栖动物群演化动力学机制 | 第109-115页 |
7.1 海洋底栖动物群演化与多重环境事件 | 第109-111页 |
7.1.1 海洋缺氧事件 | 第109-110页 |
7.1.2 海洋高温事件 | 第110-111页 |
7.1.3 海洋酸化事件 | 第111页 |
7.1.4 其他事件 | 第111页 |
7.2 火山活动对海洋环境条件的驱动 | 第111-115页 |
第8章 典型平底动物群系统描述 | 第115-129页 |
8.1 有孔虫系统描述 | 第115-126页 |
8.2 遗迹化石系统描述 | 第126-129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29-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5页 |
图版说明及图版 | 第145-16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