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1页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11-12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2.1 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 第12-16页 |
2.1.1 风险的概念 | 第12页 |
2.1.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 第12-14页 |
2.1.3 资产风险管理理论 | 第14页 |
2.1.4 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 第14-15页 |
2.1.5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 第15页 |
2.1.6 巴塞尔协议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 第15页 |
2.1.7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15-16页 |
2.2 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及管理理论 | 第16-19页 |
2.2.1 农村信用社风险概述 | 第16-17页 |
2.2.2 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概述 | 第17-19页 |
2.3 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第3章 蒸湘区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1-30页 |
3.1 蒸湘区农村信用合作社概况 | 第21-24页 |
3.1.1 蒸湘区农村信用社贷款情况 | 第21-22页 |
3.1.2 蒸湘区农村信用社存款情况 | 第22页 |
3.1.3 蒸湘区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状况 | 第22-23页 |
3.1.4 蒸湘区农村信用社组织结构 | 第23-24页 |
3.2 蒸湘区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及其成因 | 第24-26页 |
3.2.1 信用风险 | 第24-25页 |
3.2.2 制度风险 | 第25-26页 |
3.2.3 操作风险 | 第26页 |
3.3 蒸湘区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3.3.1 缺乏信贷风险管理意识 | 第26页 |
3.3.2 贷款地域和业务集中,容易引发信贷风险 | 第26-27页 |
3.3.3 信贷管理水平低下,容易导致信贷风险 | 第27-28页 |
3.3.4 信贷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导致信贷风险管理意识进一步薄弱 | 第28页 |
3.3.5 信贷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 第28页 |
3.3.6 没有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 第28-29页 |
3.3.7 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 第29-30页 |
第4章 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及模式 | 第30-35页 |
4.1 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模型及方法 | 第30-32页 |
4.1.1 6C原则 | 第30页 |
4.1.2 授信限额 | 第30页 |
4.1.3 信用评级 | 第30-31页 |
4.1.4 信用矩阵模型(Creditmetrics) | 第31-32页 |
4.1.5 宏观模拟模型 | 第32页 |
4.2 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典型模式 | 第32-33页 |
4.2.1 美国花旗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 | 第32页 |
4.2.2 加拿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 | 第32-33页 |
4.3 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和模式对蒸湘区农村信用社的启示 | 第33-35页 |
4.3.1 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法的借鉴意义 | 第33-34页 |
4.3.2 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借鉴意义 | 第34-35页 |
第5章 完善蒸湘区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 第35-45页 |
5.1 蒸湘区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的机遇 | 第35-36页 |
5.1.1 国家政策和制度的支持 | 第35页 |
5.1.2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业务拓展机会 | 第35-36页 |
5.1.3 农村金融市场格局的变化 | 第36页 |
5.1.4 金融危机的影响 | 第36页 |
5.2 蒸湘区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的挑战 | 第36-37页 |
5.2.1 业务对象的特殊性 | 第36-37页 |
5.2.2 市场竞争加剧 | 第37页 |
5.2.3 信贷环境较差 | 第37页 |
5.3 优化蒸湘区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和原则 | 第37-39页 |
5.3.1 优化蒸湘区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思路 | 第38-39页 |
5.3.2 优化蒸湘区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管理体系的原则 | 第39页 |
5.4 蒸湘区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建议 | 第39-45页 |
5.4.1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意识 | 第39-40页 |
5.4.2 强化风险承担意识 | 第40页 |
5.4.3 改善贷款集中的局面 | 第40-41页 |
5.4.4 提高贷款管理水平 | 第41-42页 |
5.4.5 加强信贷责任制管理 | 第42-43页 |
5.4.6 创新贷款方式 | 第43页 |
5.4.7 改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 | 第43-44页 |
5.4.8 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 第44-4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5-47页 |
6.1 结论 | 第45-46页 |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