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2 既有研究的不足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分析 | 第24-46页 |
2.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结构分析 | 第24-31页 |
2.1.1 网络结构的定义及其类型 | 第24-26页 |
2.1.2 复杂网络统计特征 | 第26-29页 |
2.1.3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特性分析 | 第29-31页 |
2.2 网络客流分配 | 第31-33页 |
2.2.1 出行路径广义费用 | 第31-32页 |
2.2.2 网络客流分配 | 第32-33页 |
2.3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能力测算 | 第33-45页 |
2.3.1 车站集散能力测算 | 第33-42页 |
2.3.2 线路输送能力测算 | 第42-44页 |
2.3.3 网络运输能力测算 | 第44-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瓶颈识别与排序 | 第46-71页 |
3.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瓶颈概述 | 第46-50页 |
3.1.1 网络瓶颈定义 | 第46页 |
3.1.2 网络瓶颈分类 | 第46-48页 |
3.1.3 网络瓶颈成因及特性分析 | 第48-50页 |
3.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静态瓶颈识别与排序 | 第50-54页 |
3.2.1 网络静态瓶颈四级识别方法 | 第50-51页 |
3.2.2 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静态瓶颈排序 | 第51-54页 |
3.3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动态瓶颈识别与排序 | 第54-61页 |
3.3.1 网络动态瓶颈四级识别方法 | 第54-58页 |
3.3.2 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动态瓶颈排序 | 第58-61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61-70页 |
3.4.1 背景介绍 | 第61-65页 |
3.4.2 方法应用 | 第65-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瓶颈能力加强措施 | 第71-95页 |
4.1 运输组织方法 | 第71-83页 |
4.1.1 压缩行车间隔 | 第71-73页 |
4.1.2 均衡能力需求 | 第73-81页 |
4.1.2.1 多交路 | 第73-74页 |
4.1.2.2 跨站列车 | 第74-78页 |
4.1.2.3 快慢车 | 第78-81页 |
4.1.3 旅客流线优化 | 第81-83页 |
4.2 设备改扩建 | 第83-88页 |
4.2.1 短期技术改造 | 第83-87页 |
4.2.2 线路改扩建 | 第87-88页 |
4.3 算例分析 | 第88-94页 |
4.3.1 瓶颈疏解策略应用 | 第88-90页 |
4.3.2 模型应用 | 第90-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5章 城市轨道交通多轨区段列车开行方案 | 第95-117页 |
5.1 多轨区段列车运行方式分析 | 第95-103页 |
5.1.1 三轨区段列车运行方式 | 第96-98页 |
5.1.2 四轨区段列车运行方式 | 第98-102页 |
5.1.3 列车运行方式决策 | 第102-103页 |
5.2 四轨区段列车交路与快车停站方案综合优化模型 | 第103-110页 |
5.2.1 假设条件 | 第104页 |
5.2.2 参数定义 | 第104-106页 |
5.2.3 乘客出行广义费用 | 第106-109页 |
5.2.4 模型构建 | 第109-110页 |
5.3 模型求解 | 第110-114页 |
5.3.1 建立列车交路备选集 | 第110-111页 |
5.3.2 求解方法 | 第111-114页 |
5.4 算例分析 | 第114-116页 |
5.4.1 参数设置 | 第114页 |
5.4.2 模型应用 | 第114-11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2页 |
附录 | 第132-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