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 第20-2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二、基本框架 | 第21-24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24-46页 |
第一节 基础理论研究 | 第24-38页 |
一、金融风险成因 | 第24-27页 |
二、金融危机模型 | 第27-30页 |
三、金融风险传导 | 第30-33页 |
四、金融监管必要性 | 第33-36页 |
五、金融监管理论 | 第36-38页 |
第二节 现实经验研究 | 第38-46页 |
一、资本账户开放风险 | 第39-40页 |
二、资本账户开放监管 | 第40-41页 |
三、影子银行体系风险 | 第41-42页 |
四、影子银行体系监管 | 第42-44页 |
五、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 第44-46页 |
第三章 经济“新常态”下的资本账户开放 | 第46-60页 |
第一节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 第46-49页 |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 | 第46-48页 |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实质:实现经济全面转型 | 第48-49页 |
第二节 部分经济转型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经验 | 第49-53页 |
一、部分国家实现经济转型的时序特征分析 | 第49-51页 |
二、部分国家资本账户开放试点与步骤的考察 | 第51-52页 |
三、相关分析结论 | 第52-53页 |
第三节 资本账户开放: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趋势和特征 | 第53-60页 |
一、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 第53-57页 |
二、资本账户开放可能导致的风险 | 第57-60页 |
第四章 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影子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显性化 | 第60-97页 |
第一节 现有融资结构失衡与影子银行规模膨胀 | 第60-73页 |
一、我国融资体系现状 | 第60-62页 |
二、银行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逆向选择与信用配给模型 | 第62-67页 |
三、影子银行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 第67-69页 |
四、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和膨胀 | 第69-73页 |
第二节 资本账户未开放条件下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性风险 | 第73-81页 |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内部运行机理 | 第74-77页 |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内生风险分析 | 第77-79页 |
三、资本账户未开放条件下的影子银行“闭循环”风险相对可控 | 第79-81页 |
第三节 资本账户开放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显性化 | 第81-97页 |
一、资本账户开放导致境内外资金进出自由化 | 第82-84页 |
二、大规模跨国资本流动与利率及汇率波幅的进一步加剧 | 第84-90页 |
三、影子银行资金供求关系发生改变引发流动性风险 | 第90-92页 |
四、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加速显性化:金融危机快速传导至实体经济 | 第92-97页 |
第五章 影子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显性化下的金融监管滞后 | 第97-125页 |
第一节 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监管目标与模式特征 | 第97-107页 |
一、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路径发展变迁分析 | 第97-101页 |
二、我国当前金融监管体系架构 | 第101-104页 |
三、当前主要监管目标、模式及其特征 | 第104-107页 |
第二节 金融创新与现有金融监管模式的狭隘化 | 第107-116页 |
一、金融创新加速影子银行膨胀 | 第107-113页 |
二、监管错配、监管重复和监管真空 | 第113-115页 |
三、机构型分业监管模式与金融监管的狭隘化 | 第115-116页 |
第三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显性化下的金融监管滞后 | 第116-125页 |
一、部分国家在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发生的金融危机 | 第116-119页 |
二、我国现有监管模式在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的监管乏力 | 第119-125页 |
第六章 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实证分析与探索研究 | 第125-164页 |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对象 | 第126-129页 |
一、监管目标 | 第126-128页 |
二、监管对象 | 第128-129页 |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宏观制度框架 | 第129-150页 |
一、世界主流金融监管制度与我国现阶段的选择 | 第130-132页 |
二、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倾向—基于多元LOGIT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132-139页 |
三、短期内保留分业监管模式,由机构性监管向功能性、目标性监管转变 | 第139-143页 |
四、现阶段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机构设置和协调机制 | 第143-147页 |
五、“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宏观架构的长期改革方向 | 第147-150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当前金融监管模式的微观优化路径 | 第150-164页 |
一、针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微观监管优化路径 | 第150-153页 |
二、针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微观监管优化路径 | 第153-157页 |
三、针对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框架的微观监管优化路径 | 第157-160页 |
四、针对改善金融监管环境的微观监管路径优化路径 | 第160-164页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164-168页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64-166页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4页 |
后记 | 第174-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