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承载力概念的提出 | 第8-9页 |
·“三生”系统的研究 | 第9页 |
·系统动力学在人地关系中的研究 | 第9-11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17页 |
·协调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9-28页 |
·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气候 | 第20-21页 |
·水文 | 第21-23页 |
·土地资源 | 第23-25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5-28页 |
第四章 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的内涵、基本特征与相互作用的驱动机制 | 第28-38页 |
·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的内涵 | 第28-32页 |
·生态承载力 | 第29-30页 |
·生产承载力 | 第30-31页 |
·生活承载力 | 第31-32页 |
·绿洲“三生”系统承载力的基本特征 | 第32-34页 |
·绿洲“三生”系统承载力的基本特点 | 第32-33页 |
·生态、生产、生活系统相互作用的基本特点 | 第33-34页 |
·绿洲“三生”相互作用的驱动机制 | 第34-38页 |
·绿洲系统水资源驱动作用 | 第35-36页 |
·绿洲系统的投资驱动作用 | 第36-37页 |
·绿洲系统的人.驱动作用 | 第37-38页 |
第五章 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测度指标与理想状态值的求解 | 第38-43页 |
·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测度指标的选取 | 第38-43页 |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8-39页 |
·指标选择的方法 | 第39页 |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9-40页 |
·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 | 第40页 |
·生产承载力指标体系 | 第40页 |
·生活承载力指标体系 | 第40-43页 |
第六章 系统动力学仿真与简介 | 第43-62页 |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 第43-46页 |
·系统动力学的定义 | 第43页 |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特点 | 第43-44页 |
·系统动力学建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44-46页 |
·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的基本步骤 | 第46-49页 |
·系统动力学仿真 | 第49页 |
·系统动力学的专用软件—STELLA介绍 | 第49-50页 |
·各系统主要反馈关系环 | 第50-51页 |
·系统模型 | 第51-62页 |
·人口子系统 | 第53-54页 |
·经济子系统 | 第54-56页 |
·耕地子系统 | 第56-58页 |
·水资源子系统 | 第58-62页 |
第七章 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变化的现状情景分析与未来情景分析 | 第62-83页 |
·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变化的现状情景分析 | 第62-72页 |
·系统模型检验 | 第62-64页 |
·人.子系统现状分析 | 第64-65页 |
·耕地子系统现状分析 | 第65-67页 |
·经济子系统现状分析 | 第67-69页 |
·水资源子系统现状分析 | 第69-72页 |
·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变化的未来情景模拟与分析 | 第72-8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6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在校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92-93页 |
附录: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图片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