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国外、内研究进展探索 | 第9-12页 |
·可持续发展国外、内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生态足迹理论国外、内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第二章 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介绍 | 第15-22页 |
·生态足迹模型基本概念 | 第15-17页 |
·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 第15-16页 |
·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 | 第16-17页 |
·生态承载力 | 第17页 |
·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 | 第17页 |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 第17-20页 |
·生态足迹 | 第18-19页 |
·生态承载力 | 第19页 |
·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 | 第19-20页 |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 | 第20-22页 |
·生态足迹压力指数模型 | 第20页 |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模型 | 第20页 |
·发展能力指标模型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2-27页 |
·自然环境特征 | 第22-25页 |
·地理位置 | 第22-23页 |
·气候特征 | 第23页 |
·水文资源 | 第23-24页 |
·土地资源 | 第24页 |
·矿产资源 | 第24-25页 |
·生态特征 | 第25页 |
·社会经济特征 | 第25-27页 |
第四章 新疆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 第27-65页 |
·数据来源 | 第27页 |
·生态足迹计算前准备 | 第27-31页 |
·生态足迹 | 第27-30页 |
·生态承载力 | 第30-31页 |
·新疆生态足迹计算 | 第31-36页 |
·新疆2013年生态足迹计算 | 第31-34页 |
·新疆2013年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34-36页 |
·新疆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36-62页 |
·新疆 2004~2013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6-45页 |
·新疆 2004~2013年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新疆 2004~2013年生态盈余/赤字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3-62页 |
·对外输出因子影响计算分析 | 第62-65页 |
第五章 新疆生态足迹与生态状况评价 | 第65-70页 |
·生态足迹压力指数及等级划分 | 第65-66页 |
·生态足迹多样性和发展能力分析 | 第66-70页 |
·生态足迹多样性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生态足迹发展能力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第六章 生态足迹的预测分析 | 第70-76页 |
·灰色预测理论和GM(1,1)模型 | 第70-72页 |
·灰色预测理论和GM(1,1)模型的介绍 | 第70页 |
·灰色预测GM(1,1)模型的构建 | 第70-71页 |
·灰色预测GM(1,1)模型的检验 | 第71-72页 |
·新疆 2014~2020年生态足迹预测 | 第72-74页 |
·新疆 2014~2020年生态足迹预测 | 第72-73页 |
·新疆 2014~2020年生态承载力预测 | 第73-74页 |
·预测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6-81页 |
·主要结论和建议 | 第76-79页 |
·主要结论 | 第76-78页 |
·新疆可持续发展建议 | 第78-79页 |
·创新点 | 第79页 |
·不足和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附录 1:新疆 2004~2013年生态足迹计算过程表 | 第86-107页 |
附录 2:新疆 2004~2013年生态承载力计算过程表 | 第107-115页 |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