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导言 | 第8-15页 |
| ·选题依据 | 第8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 ·实践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有关政府公信力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有关政府公信力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2 网络参政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 第15-25页 |
| ·网络参政的概念 | 第15-16页 |
| ·网络参政与传统参政的区别 | 第16-18页 |
| ·从信息发布主体单一化到多元化 | 第16-17页 |
| ·从传统现实身份到网络虚拟身份 | 第17页 |
| ·从传统单向灌输到网络交互影响 | 第17-18页 |
| ·从传统可控性易到网络可控性难 | 第18页 |
| ·网络参政的双重性特质 | 第18-20页 |
| ·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相交织 | 第18页 |
| ·理性与非理性相交织 | 第18-19页 |
| ·自愿性与随机性相交织 | 第19页 |
| ·平等与不公相交织 | 第19-20页 |
| ·我国网络参政的发展状况 | 第20-25页 |
| 3 网络参政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 第25-34页 |
| ·网络如何影响政府公信力 | 第25-26页 |
| ·网络参政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契机 | 第26-30页 |
| ·网络参政激发政治主体意识,催生新政治文化 | 第26-27页 |
| ·网络参政促使政府管理变革,推动政治社会化 | 第27-28页 |
| ·网络参政促进民主模式转变,提高监督深广度 | 第28-29页 |
| ·网络参政确立了公共决策协商模式,倒逼政治体制改革 | 第29-30页 |
| ·网络参政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考验 | 第30-34页 |
| ·理念的考验 | 第30-31页 |
| ·制度的考验 | 第31-32页 |
| ·能力的考验 | 第32-34页 |
| 4 网络参政背景下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弱化及成因 | 第34-40页 |
| ·网络参政背景下我国政府公信力弱化的表现 | 第34-36页 |
| ·政府行为公信力弱化 | 第34页 |
| ·政府政策公信力弱化 | 第34-35页 |
| ·政府绩效公信力弱化 | 第35-36页 |
| ·政府资信公信力弱化 | 第36页 |
| ·网络参政背景下我国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危害 | 第36-37页 |
| ·威胁政府合法性 | 第36页 |
| ·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 第36-37页 |
| ·影响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 | 第37页 |
| ·网络参政背景下我国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 | 第37-40页 |
| ·从社会因素看,社会转型引发的诸多变化和深层矛盾,在网络中呈现催生、放大、腐蚀效应 | 第37-38页 |
| ·从公众因素看,其意识的觉醒、期待与实际的落差,对政府存在认知偏差 | 第38-39页 |
| ·从政府因素看,政府信息的不够公开或伪公开,贪腐现象的频现,领导干部存在“本领缺陷” | 第39-40页 |
| 5 网络参政背景下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思路 | 第40-50页 |
| ·革新理念:转变行政理念,巩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思想基础 | 第40-42页 |
| ·树立“善治”理念,促进政府从管制向治理转变 | 第40页 |
| ·加强诚信理念培育,提升官员廉洁执政意识 | 第40-41页 |
| ·强化“真抓实干”的责任意识 | 第41-42页 |
| ·健全制度:依法治网,实现网络参政治理、调适制度化 | 第42-44页 |
| ·重视网络监督公民参与,保护合理的表达权利 | 第42页 |
| ·健全网络空间的法律规范,严厉惩治非法网络参政,规范参与主体行为 | 第42-43页 |
|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应急管理体系 | 第43-44页 |
| ·强化自身:顺势而为,建设诚信务实廉洁高效政府 | 第44-47页 |
| ·加强领导干部网络参政时代的执网与危机处理能力 | 第44-45页 |
| ·关注民生问题,完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 第45-46页 |
| ·继续彰显反腐倡廉的决心和力度 | 第46-47页 |
| ·构筑环境:营造氛围,培育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公民社会 | 第47-50页 |
| ·增强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形成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 | 第47页 |
| ·正确引导和利用网络监督,更好地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 第47-48页 |
|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升公民政治素养 | 第48-49页 |
| ·加强网络参政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民主平等 | 第49-50页 |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