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 群体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群体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三) 群体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四) 群体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一、群体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价值 | 第13-16页 |
(一) 群体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经济价值 | 第13-14页 |
1. 避免或减少人、财、物的损失 | 第13-14页 |
2. 减少群体突发事件的治理成本 | 第14页 |
3. 减少对经济环境的消极影响 | 第14页 |
(二) 群体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政治价值 | 第14-15页 |
1. 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 | 第14页 |
2. 推进政治体制的调整和完善 | 第14-15页 |
3. 提升政府公信度的影响力 | 第15页 |
(三) 群体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文化价值 | 第15-16页 |
1. 增强公民的危机预防意识 | 第15页 |
2.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 | 第15页 |
3. 锤炼和重塑危机价值观念 | 第15-16页 |
二、群体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内容 | 第16-18页 |
(一) 思想的预防 | 第16页 |
(二) 组织的预防 | 第16-17页 |
(三) 制度的预防 | 第17页 |
(四) 技术的预防 | 第17-18页 |
(五) 物资的预防 | 第18页 |
三、群体突发事件预防的过程 | 第18-22页 |
(一) 群体突发事件的监测 | 第18-19页 |
1. 群体突发事件监测的目的 | 第18-19页 |
2. 群体突发事件监测的范围 | 第19页 |
3. 群体突发事件监测的措施 | 第19页 |
(二) 群体突发事件的预警 | 第19-21页 |
1. 获取预警信息 | 第19-20页 |
2. 评估预警信息 | 第20页 |
3. 上报预警信息 | 第20页 |
4. 发布预警信息 | 第20-21页 |
(三) 群体突发事件的预控 | 第21-22页 |
1. 群体突发事件预控的条件 | 第21页 |
2. 群体突发事件预控的目的 | 第21页 |
3. 群体突发事件预控的手段 | 第21-22页 |
四、群体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问题与原因 | 第22-27页 |
(一) 危机意识不足 | 第22-23页 |
1. 管理者认识偏差 | 第22-23页 |
2. 公民认识偏差 | 第23页 |
3. 行为准备偏差 | 第23页 |
(二) 预警机制不完善 | 第23-25页 |
1. 监测不力 | 第23-24页 |
2. 预案不周 | 第24页 |
3. 信息孤岛 | 第24-25页 |
(三) 非政府组织参与不足 | 第25-26页 |
1. 法律因素 | 第25页 |
2. 政府因素 | 第25页 |
3. 组织因素 | 第25-26页 |
(四) 群体突发事件矛盾化解机制不完善 | 第26-27页 |
1. 诉求渠道不畅 | 第26页 |
2. 信访功能错位 | 第26页 |
3. 矛盾调处不力 | 第26-27页 |
五、群体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建设的对策 | 第27-37页 |
(一) 完善群体突发事件的预防保障机制 | 第27-30页 |
1. 加强群体突发事件预防的法制保障机制 | 第27-28页 |
2. 完善群体突发事件预防的思想保障机制 | 第28-29页 |
3. 完善群体突发事件预防的技术保障机制 | 第29-30页 |
4. 完善群体突发事件预防的物财保障机制 | 第30页 |
(二) 完善群体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 第30-32页 |
1. 完善信息收集机制 | 第30-31页 |
2. 完善信息传送机制 | 第31页 |
3. 完善预案建设机制 | 第31页 |
4. 完善预警反应机制 | 第31-32页 |
(三) 完善群体突发事件预防的群防机制 | 第32-33页 |
1. 加强社会公众的预防参与力度 | 第32页 |
2. 加强非政府组织的预防参与力度 | 第32-33页 |
3. 加强新闻媒体的预防参与力度 | 第33页 |
(四) 完善群体突发事件的矛盾化解机制 | 第33-34页 |
1. 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 | 第33页 |
2. 切实加强信访工作的预防功能 | 第33-34页 |
3.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预防功能 | 第34页 |
(五) 构建群体突发事件预防的效果评价体系 | 第34-37页 |
1. 建立群体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的内容要素 | 第35页 |
2. 发挥群体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主体功能 | 第35-36页 |
3. 引导群体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舆论导向 | 第36-37页 |
六、群体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发展趋势 | 第37-39页 |
(一) 预防理论综合化 | 第37页 |
(二) 预防技术现代化 | 第37页 |
(三) 预防能力复合化 | 第37页 |
(四) 预防合作多元化 | 第37-38页 |
(五) 预防结果实效化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注释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