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临床研究 | 第14-24页 |
1.试验的总体设计 | 第14页 |
·样本含量 | 第14页 |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 第14页 |
2.病例选择 | 第14-18页 |
·病例来源 | 第14-15页 |
·诊断标准 | 第15-18页 |
3.受试者退出试验的条件及步骤 | 第18-19页 |
·研究者决定的退出 | 第18页 |
·受试者自行退出 | 第18页 |
·中止试验标准 | 第18-19页 |
·剔除及脱落病例标准 | 第19页 |
4.试验方案 | 第19-21页 |
·试验药物 | 第19-20页 |
·药品的包装 | 第20页 |
·药物编号 | 第20页 |
·药品发放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药品清点 | 第21页 |
·药品保存 | 第21页 |
·基础治疗和合并用药 | 第21页 |
5.观测指标 | 第21-22页 |
·安全性观察 | 第21-22页 |
·疗效性观察 | 第22页 |
6.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 第22-23页 |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第22页 |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22-23页 |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3页 |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 第23页 |
7.统计方法 | 第23-24页 |
结果 | 第24-36页 |
1 单纯中药治疗组 | 第24-29页 |
·病例分布见表 1 | 第24页 |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见表 2 | 第24页 |
·两组各项指标基线情况可比性分析 | 第24-25页 |
·两组疾病分期见表 3 | 第25页 |
·两组治疗前后各中医证候单项疗效比较见表 4 | 第25-26页 |
·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比较见表 5 | 第26-27页 |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白蛋白分析见表 6 | 第27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r、ALT、AST的比较见表 7 | 第27-28页 |
·慢性肾脏病疾病疗效分析见表 8 | 第28页 |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见表 9 | 第28-29页 |
·不良反应 | 第29页 |
2.激素治疗组 | 第29-36页 |
·病例分布见表 10 | 第29-30页 |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 11 | 第30页 |
·两组各项指标基线情况可比性分析 | 第30页 |
·两组疾病分期见表 12 | 第30-31页 |
·两组治疗前后各中医证候单项疗效比较见表 13 | 第31-32页 |
·两组患者激素撤减率比较见表 14 | 第32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比较见表 15 | 第32-33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B、TC、TG的比较见表 16 | 第33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r、ALT、AST的比较见表 17 | 第33页 |
·慢性肾脏病疾病疗效分析见表 18 | 第33-34页 |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见表 19 | 第34-35页 |
·两组患者经长期激素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见表 20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44页 |
1.西医对蛋白尿的认识 | 第36-38页 |
2.中医对慢性肾脏病蛋白尿湿毒瘀阻,肾微癥瘕的认识 | 第38-39页 |
3.中医对激素的认识 | 第39-40页 |
4.复方蛇龙胶囊方药探讨及临床疗效 | 第40-42页 |
·单味药研究 | 第40-41页 |
·单味药有效成分研究 | 第41-42页 |
5 结论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创新点 | 第45-46页 |
问题及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文献综述 | 第49-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