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课题背景 | 第9-13页 |
| ·课题来源与意义 | 第9页 |
| ·质谱技术 | 第9-10页 |
| ·质谱仪器 | 第10-13页 |
| ·进样系统 | 第11页 |
| ·离子源 | 第11-12页 |
| ·质量分析器 | 第12页 |
| ·检测器 | 第12-13页 |
| ·真空系统 | 第13页 |
| ·计算机系统 | 第13页 |
| ·电子轰击电离(EI)源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复旦大学EI离子源电路 | 第15-16页 |
| ·天瑞仪器EI离子源电路 | 第16页 |
| ·论文的组成和安排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EI源电路的研究 | 第17-23页 |
| ·EI源电路的设计内容 | 第17页 |
| ·电压源的发展及设计 | 第17-18页 |
| ·可程控电压源 | 第17-18页 |
| ·高压直流电源 | 第18页 |
| ·电流源的发展与设计 | 第18-19页 |
| ·微电流检测的发展与设计 | 第19-21页 |
| ·开关电容积分法 | 第20页 |
| ·运算放大器转换法 | 第20页 |
| ·JFET+运放 (T型电阻网络+单片机) | 第20-21页 |
| ·EI电路总体设计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基于单片机的EI源电路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23-37页 |
| ·EI源总体设计 | 第23-24页 |
| ·EI源硬件电路设计 | 第24-31页 |
| ·电源电路 | 第24-25页 |
| ·电流源控制电路 | 第25-26页 |
| ·电流检测电路 | 第26-27页 |
| ·主控电路 | 第27-31页 |
| ·电压源控制电路 | 第27-28页 |
| ·电压采集电路 | 第28页 |
| ·发射电流监测电路 | 第28页 |
| ·微电流检测电路 | 第28-29页 |
| ·模拟开关选择电路 | 第29页 |
| ·A/D采样电路 | 第29-30页 |
| ·串口电路 | 第30-31页 |
| ·EI源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 第31-35页 |
| ·主程序流程图 | 第31-32页 |
| ·D/A转换子程序 | 第32-33页 |
| ·A/D转换子程序 | 第33-35页 |
| ·EI源系统测试结果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基于DSP的模块化EI源电路系统 | 第37-55页 |
| ·模块化EI源系统总体设计 | 第38页 |
| ·电源模块 | 第38页 |
| ·DSP2812控制模块 | 第38-40页 |
| ·时钟电路 | 第39页 |
| ·电源电路 | 第39-40页 |
| ·电平转换电路 | 第40页 |
| ·串口模块 | 第40-44页 |
| ·SCI模块的特点 | 第41页 |
| ·SCI的工作原理 | 第41-42页 |
| ·SCI通信数据格式 | 第42页 |
| ·SCI的通信波特率 | 第42页 |
| ·SCIB串口通信电路 | 第42-43页 |
| ·SCI的配置与实现 | 第43-44页 |
| ·USB模块 | 第44-49页 |
| ·USB总线的构成 | 第44-45页 |
| ·USB接口芯片选型 | 第45-46页 |
| ·FT232H引脚配置为CPU类型的FIFO接口 | 第46-47页 |
| ·基于FT232H的USB通信电路 | 第47-48页 |
| ·USB通信协议 | 第48页 |
| ·USB通信软件设计 | 第48-49页 |
| ·网口模块 | 第49-54页 |
| ·ENC28J60的概述 | 第49-50页 |
| ·基于ENC28J60的以太网接口设计 | 第50-51页 |
| ·网口通信软件设计 | 第51-54页 |
| ·SPI软件设计 | 第51-52页 |
| ·以太网通信软件设计 | 第52-53页 |
| ·数据处理软件设计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基于虚拟仪器软件LabView的上位机设计 | 第55-65页 |
| ·虚拟仪器与其软件LabView | 第55-56页 |
| ·虚拟仪器的概念及构成 | 第55页 |
| ·开发环境LabView的简介 | 第55-56页 |
| ·基于LabView的EI源控制系统的上位机设计 | 第56-60页 |
| ·EI源控制系统前面板 | 第57页 |
| ·EI源控制系统序框图 | 第57-60页 |
| ·EI控制系统数据分析 | 第60页 |
| ·EI源的PID控制系统 | 第60-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8页 |
| ·全文总结 | 第65-67页 |
| ·展望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