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1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文献综述简评 | 第17页 |
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8页 |
四、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五、创新和不足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发展 | 第21-34页 |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 第21-28页 |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起源 | 第21页 |
(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主要争议 | 第21-24页 |
1. 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议 | 第21-23页 |
2.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争议 | 第23-24页 |
(三)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演进 | 第24-28页 |
1.企业绩效评价理论 | 第24-25页 |
2.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5-27页 |
3.企业社会责任在相关理论视角下的发展 | 第27-28页 |
二、各地区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 第28-34页 |
(一)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 第28-31页 |
1.美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 第29-30页 |
2.欧洲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 第30-31页 |
3.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 第31页 |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及推动因素 | 第31-34页 |
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 | 第31-33页 |
2.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推动因素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矿产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与存在的问题 | 第34-42页 |
一、矿产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业特殊性 | 第34-35页 |
二、矿产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界定 | 第35-38页 |
三、我国矿产资源及矿产资源型企业的现状 | 第38-40页 |
(一)我国矿产资源现状 | 第38-39页 |
(二)我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现状 | 第39-40页 |
四、我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国内外矿产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经验对比及借鉴 | 第42-49页 |
一、国外实践 | 第42-45页 |
(一)从政府角度看 | 第42-43页 |
1. 美国管理政策 | 第42页 |
2. 日本管理政策 | 第42-43页 |
(二)从企业角度看 | 第43-45页 |
1. 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 | 第43-44页 |
2. 英国石油公司(BP Amoco) | 第44-45页 |
二、国内实践 | 第45-47页 |
(一)从政府角度看 | 第45-46页 |
(二)从企业角度看 | 第46-47页 |
1. 中国石化(Sinopec Group) | 第46页 |
2.中国石油(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 第46-47页 |
三、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矿产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49-61页 |
一、实证研究 | 第49-60页 |
(一)样本选择和描述 | 第49-50页 |
(二)指标设计 | 第50-51页 |
(三)模型构建和结果分析 | 第51-60页 |
1. 模型一:企业社会责任总体效应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分析 | 第51-54页 |
2. 模型二:截面回归模型——五类核心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57页 |
3. 模型三:虚拟变量模型——研究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差异 | 第57-60页 |
二、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1-63页 |
一、结论 | 第61页 |
二、对策建议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