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缩写词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42页 |
·生态系统和化感作用的进化关系 | 第16-22页 |
·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背景下的化感作用 | 第16-17页 |
·消费者、竞争者和土壤微生物对化感物质的产生和活性的影响 | 第17-20页 |
·化感作用地理分布的研究 | 第20-21页 |
·入侵植物与原生植物的进化关系 | 第21-22页 |
·植物的化感作用 | 第22-27页 |
·化感物质的类型 | 第22页 |
·化感物质的产生、释放和作用机制 | 第22-25页 |
·化感作用与农业生产 | 第25-26页 |
·化感作用与外来植物入侵 | 第26页 |
·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 第26-27页 |
·影响供体植物化感物质产生的因素 | 第27-28页 |
·土壤因素 | 第27页 |
·环境因素 | 第27-28页 |
·供体植物 | 第28页 |
·生态因素 | 第28页 |
·化感作用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培养皿生物测定 | 第28-29页 |
·土壤中残留物质的毒性 | 第29页 |
·水培试验 | 第29-30页 |
·植物箱法 | 第30页 |
·夹层处理法 | 第30-31页 |
·田间试验 | 第31页 |
·化感物质的发现 | 第31-32页 |
·化感物质的种类 | 第31页 |
·化感物质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 第31-32页 |
·非损伤微测技术的工作原理与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非损伤微测技术的工作原理 | 第32页 |
·非损伤微测技术的应用 | 第32-33页 |
·黑沙蒿研究进展 | 第33-36页 |
·生物学特征 | 第33-34页 |
·生长发育规律 | 第34页 |
·生理特性 | 第34-35页 |
·生态学效应 | 第35页 |
·经济价值 | 第35页 |
·化学成分及化感作用研究 | 第35-36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6-39页 |
·地理位置 | 第36-37页 |
·气候条件 | 第37页 |
·植被与土壤状况 | 第37-39页 |
·立题依据及技术路线 | 第39-42页 |
·立题依据 | 第39-41页 |
·技术路线 | 第41-42页 |
第二章 黑沙蒿群落特征与物种组成 | 第42-50页 |
·野外植被调查 | 第42-44页 |
·植被调查方法 | 第42页 |
·群落物种组成及数量特征 | 第42-43页 |
·群落物种多样性 | 第43页 |
·样地含水量 | 第43-44页 |
·数据处理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各样地群落的物种组成 | 第44-46页 |
·各样地群落的数量特征 | 第46-48页 |
·各样地土壤含水量 | 第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 | 第48-49页 |
·群落基本特征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黑沙蒿水提取液化学物质提取方法的研究 | 第50-72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50页 |
·样品的提取 | 第50-51页 |
·GC-MS分析 | 第51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51-52页 |
·正交试验 | 第52页 |
·生物测定 | 第52-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69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53-55页 |
·正交试验 | 第55-57页 |
·GC-MS分析 | 第57-69页 |
·提取液对沙蓬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69页 |
·讨论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黑沙蒿水提取液化感作用研究 | 第72-8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黑沙蒿根、茎、叶、种子水提取液的制备 | 第72页 |
·供试种子与仪器 | 第72页 |
·实验方法 | 第72-73页 |
·数据处理 | 第7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3-85页 |
·水提取液的自毒作用 | 第73-77页 |
·水提取液对群落伴生草本植物的化感作用 | 第77-85页 |
·讨论 | 第85-86页 |
·小结 | 第86-88页 |
·黑沙蒿自毒作用 | 第86页 |
·黑沙蒿对群落伴生草本植物的化感作用 | 第86-88页 |
第五章 黑沙蒿水提取液对植物营养离子吸收的影响 | 第88-9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8-91页 |
·黑沙蒿根、茎水提取液的制备 | 第88页 |
·供试种子与仪器 | 第88页 |
·实验材料的培养 | 第88-89页 |
·离子选择性实验 | 第89-9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1-96页 |
·黑沙蒿根、茎提取液对沙蓬幼苗根系吸收K~+和NH_4~+的影响 | 第91-92页 |
·黑沙蒿根、茎提取液对虫实幼苗根系吸收K~+和NH_4~+的影响 | 第92-93页 |
·黑沙蒿根、茎提取液对草木樨状黄芪幼苗根系吸收K~+和NH_4~+的影响 | 第93-94页 |
·黑沙蒿根、茎提取液对狗尾草幼苗根系吸收K~+和NH_4~+的影响 | 第94-96页 |
·讨论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黑沙蒿挥发物的采集及其成分鉴定 | 第98-10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8-101页 |
·采样材料 | 第98-99页 |
·植物材料 | 第99-100页 |
·植物挥发物的采集 | 第100-101页 |
·挥发物的分析鉴定 | 第101页 |
·数据处理 | 第10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5页 |
·讨论 | 第105-106页 |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七章 柠檬烯化感作用研究 | 第108-11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8-109页 |
·实验材料 | 第108页 |
·实验方法 | 第108-10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2页 |
·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对根长生长的影响 | 第110页 |
·对苗高生长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讨论 | 第112-114页 |
·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20页 |
·讨论 | 第116-117页 |
·结论 | 第117-119页 |
·对黑沙蒿群落特征与物种组成的研究 | 第117页 |
·黑沙蒿根、茎、叶、种子水提取液化学物质提取方法的研究 | 第117-118页 |
·黑沙蒿水提取液化感作用研究 | 第118页 |
·黑沙蒿水提取液对植物营养离子吸收的影响 | 第118页 |
·黑沙蒿挥发物的鉴定及柠檬烯化感作用研究 | 第118-119页 |
·创新点 | 第119页 |
·展望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4页 |
作者简介 | 第134-136页 |
成果清单 | 第136-138页 |
导师简介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