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符号注释表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7-20页 |
·分形理论的研究及发展 | 第17-19页 |
·干气密封启停阶段摩擦端面磨损的研究 | 第19-20页 |
·研究干气密封启停阶段端面摩擦磨损的工程背景 | 第20-21页 |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工作 | 第21页 |
·课题的创新点与关键性问题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2章 基于分形理论的干气密封磨合磨损研究 | 第23-28页 |
·干气密封启停阶段磨损的介绍 | 第23页 |
·基于分形理论的磨损预测模型的提出及展望 | 第23-24页 |
·磨损预测模型的提出 | 第23-24页 |
·磨损类型划分与失效分析 | 第24页 |
·磨损预测模型提出时微凸体在接触过程中的分析 | 第24-26页 |
·磨合磨损预测模型的提出及分析 | 第25-26页 |
·磨合磨损率的影响因素数值计算与分析 | 第26-27页 |
·特征尺度系数对磨合磨损磨损率的影响分析 | 第26页 |
·材料性能常数对磨合磨损磨损率的影响分析 | 第26-27页 |
·本章结论 | 第27-28页 |
第3章 基于分形理论的干气密封磨粒磨损预测模型 | 第28-39页 |
·干气密封磨粒磨损机理介绍以及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微凸体的接触变形分析与塑性变形载荷 | 第29-31页 |
·微凸体的接触变形 | 第29-31页 |
·接触点处产生的塑性变形载荷 | 第31页 |
·处于塑性变形状态下的磨粒磨损模型 | 第31-33页 |
·干气密封干摩擦磨粒磨损磨损率分形预测模型的数值分析 | 第33-37页 |
·分形维数对磨粒磨损率的影响及分析 | 第33-34页 |
·特征尺度系数对磨粒磨损率的影响及分析 | 第34-35页 |
·材料性能常数对磨粒磨损率的影响及分析 | 第35-36页 |
·磨损概率常数对磨粒磨损率的影响及分析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基于粘着磨损分形理论的磨损率建模与求解 | 第39-51页 |
·干气密封动静环粘着磨损发生的机理及发展介绍 | 第39-40页 |
·摩擦副接触变性中接触面积与塑性变形载荷 | 第40-42页 |
·摩擦副在运动接触变形中的面积分布 | 第40-41页 |
·摩擦副运动过程中接触点处产生的塑性变形载荷 | 第41-42页 |
·摩擦副端面粘着磨损发生磨损率预测模型 | 第42-45页 |
·摩擦副端面粘着磨损磨损率分形模型的数值分析 | 第45-49页 |
·分形维数对粘着磨损率的影响及分析 | 第45-46页 |
·特征尺度系数对粘着磨损率的影响及分析 | 第46-47页 |
·材料性能常数对粘着磨损率的影响及分析 | 第47-48页 |
·磨损概率常数对粘着磨损率的影响及分析 | 第48-49页 |
·本章结论 | 第49-51页 |
第5章 基于分形理论的最大静摩擦力及静摩擦系数分形预测模型 | 第51-61页 |
·摩擦概念及摩擦分形模型发展介绍 | 第51-52页 |
·摩擦副微凸体的接触变形方式与塑性变形载荷 | 第52-54页 |
·摩擦副相对运动过程中微凸体接触变形 | 第52-53页 |
·摩擦副微凸体接触变形方式及载荷确定 | 第53-54页 |
·基于分形理论的摩擦特性模型模拟分析 | 第54-56页 |
·基于基地长度表面分形接触最大静摩擦力分形预测模型 | 第54-55页 |
·静摩擦系数分形预测模型 | 第55-56页 |
·静摩擦特性预测模型仿真分析 | 第56-60页 |
·分形维数对摩擦特性的影响 | 第56页 |
·尺度系数对摩擦特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材料性能参数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57页 |
·分形维数对最大静摩擦力的影响 | 第57-58页 |
·特征尺度系数对最大静摩擦力的影响 | 第58-59页 |
·材料性能参数对最大静摩擦力的影响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1. 结论 | 第61-62页 |
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附录B 分形维数与特征尺度计算程序 | 第70-71页 |
附录C 材料性能常数与概率常数计算程序 | 第71-72页 |
附录D 摩擦系数计算程序 | 第72-73页 |
附录E 摩擦力计算程序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