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一、提出本课题的理由 | 第8-9页 |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三、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 四、研究的思路及文章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基本概况:先秦儒家忧患意识 | 第13-22页 |
| 第一节 先秦儒家忧患意识发展简述 | 第13-18页 |
| 一、前孔子时代的忧患意识 | 第13-14页 |
| 二、孔子的忧患意识 | 第14-16页 |
| 三、孟子的忧患意识 | 第16-18页 |
| 第二节 先秦儒家忧患意识的基本内容 | 第18-22页 |
| 一、对现实的紧迫感 | 第18页 |
| 二、对未知的危机感 | 第18-19页 |
| 三、强烈的责任意识 | 第19-20页 |
| 四、积极的奋斗意识 | 第20页 |
| 五、智慧的超前意识 | 第20-21页 |
| 六、忠诚的爱国主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的认识及其培养的必要性 | 第22-29页 |
| 第一节 多视角认知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 | 第22-25页 |
| 一、就时空角度而言 | 第22-23页 |
| 二、就主体角度而言 | 第23-24页 |
| 三、从内涵方面而言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 第25-29页 |
| 一、大学生使命意识培养需要忧患意识 | 第25-26页 |
| 二、大学生人生理想树立需要忧患意识 | 第26-27页 |
| 三、大学生奋斗进取精神需要忧患意识 | 第27页 |
| 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需要忧患意识 | 第27-28页 |
| 五、大学生高校思政教学需要忧患意识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 第29-37页 |
| 第一节 大学生忧患意识现状问题 | 第29-32页 |
| 一、信仰和理想信念不明确 | 第30页 |
| 二、道德和责任意识不强烈 | 第30-31页 |
| 三、学习就业态度不够端正 | 第31-32页 |
| 四、心理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 第32页 |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中的问题成因 | 第32-37页 |
| 一、高校教育重视还不够 | 第33页 |
| 二、教育内容缺乏创新和针对性 | 第33-34页 |
| 三、理论研究和实践不能统一 | 第34页 |
| 四、大学生本身缺乏责任感和自觉性 | 第34-35页 |
| 五、互联网发展挑战传统文化 | 第35-36页 |
| 六、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先秦儒家忧患意识对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培育的转化价值 | 第37-44页 |
| 第一节 先秦儒家忧患意识对大学生自我忧患意识培育的价值 | 第37-40页 |
| 一、要做有信仰有理想的人 | 第37-38页 |
| 二、增强责任意识铸建理想人格 | 第38-39页 |
| 三、端正学习态度化解危机发生 | 第39页 |
| 四、注重修养理性面对生活 | 第39-40页 |
| 第二节 先秦儒家忧患意识对高校培育大学生忧患意识的价值 | 第40-44页 |
| 一、强化培育大学生担当意识 | 第41页 |
| 二、积极推行他人意识的培养 | 第41-42页 |
| 三、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2页 |
| 四、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完善教育教学 | 第42-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附录 | 第48-50页 |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