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1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 | 第9-11页 |
第一章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悲剧性因素形成的原因 | 第11-18页 |
第一节 阐释“悲剧性”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分期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悲剧性因素的形成原因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的三个主要特征 | 第14-18页 |
第二章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悲剧性因素的具体表现手法 | 第18-30页 |
第一节 两大悲剧性主题 | 第18-22页 |
一、“钟声”主题 | 第18-20页 |
二、“死亡”主题 | 第20-22页 |
第二节 阴郁的调式色彩 | 第22-24页 |
一、小调式的运用 | 第22-23页 |
二、不安的调式转换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色彩和声的体现 | 第24-26页 |
一、和声的张力变化 | 第24-25页 |
二、厚重的七和弦 | 第25-26页 |
第四节 尖锐而压抑的二度线条进行 | 第26-28页 |
第五节 强烈的力度处理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钢琴上的悲剧风格体现 | 第30-35页 |
第一节 旋律主题的演奏 | 第30页 |
第二节 力度的控制 | 第30-32页 |
第三节 伴奏声部的衬托 | 第32-33页 |
第四节 踏板的运用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