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石斛根部可培养内生细菌分离鉴定及其促生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23页 |
·植物内生细菌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植物内生细菌概念 | 第11页 |
·植物内生细菌的来源和分布 | 第11-12页 |
·植物内生细菌生物学功能多样性 | 第12-15页 |
·植物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兰科植物内生细菌 | 第17-20页 |
·兰科植物内生细菌分布规律 | 第17页 |
·兰科植物内生细菌多样性 | 第17-18页 |
·兰科植物内生细菌功能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立题依据 | 第20页 |
·课题的创新性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3页 |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培养基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9页 |
·野生华石斛植株采集方法 | 第24页 |
·华石斛内生细菌分离方法 | 第24-26页 |
·华石斛内生细菌分子鉴定方法 | 第26页 |
·具有促生潜力华石斛内生细菌筛选方法 | 第26-28页 |
·具有促生效应华石斛内生细菌筛选方法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6页 |
·野生华石斛植株采样结果 | 第29-30页 |
·华石斛根部内生细菌分离 | 第30-31页 |
·表面最佳灭菌时间 | 第30页 |
·最佳研磨液浓度梯度 | 第30-31页 |
·华石斛内生细菌分离 | 第31页 |
·华石斛根部内生细菌分子鉴定结果 | 第31-36页 |
·PCR产物电泳结果 | 第31-32页 |
·野生华石斛根部内生细菌的组成 | 第32页 |
·不同居群华石斛根部内生细菌相对频度比较 | 第32-33页 |
·不同居群的华石斛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相似性 | 第33-36页 |
·华石斛内生细菌促生潜力筛选结果 | 第36-41页 |
·菌株溶磷量测定结果 | 第36页 |
·菌株固氮活性结果 | 第36-37页 |
·菌株合成IAA能力测定结果 | 第37页 |
·菌株螯合铁载体能力测定结果 | 第37-38页 |
·不同植株分离得到内生细菌促生潜力 | 第38页 |
·不同菌种促生潜力 | 第38-41页 |
·华石斛内生细菌促生效应筛选结果 | 第41-46页 |
·野生华石斛内生细菌对其无菌组培苗影响 | 第41-43页 |
·不同菌种对华石斛无菌组培苗各生长指标影响 | 第43-46页 |
4. 讨论 | 第46-53页 |
·华石斛分离和保存 | 第46-48页 |
·影响内生细菌的多样性的分离因素 | 第46-47页 |
·继代培养次数对内生细菌活性的影响 | 第47页 |
·保藏方法对内生细菌的影响 | 第47-48页 |
·关于华石内生细菌鉴定结果的讨论 | 第48-49页 |
·华石斛内生细菌促生潜力研究 | 第49-50页 |
·华石斛内生细菌促生效应 | 第50-53页 |
·华石斛内生细菌促生效应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华石斛内生细菌促生潜力与促生效应一致性分析 | 第51-52页 |
·内生细菌与其宿主植物组培苗的共生培养 | 第52-53页 |
5. 结论 | 第53-56页 |
·野生华石斛植株采集及根部内生细菌分离 | 第53页 |
·野生华石斛内生细菌分子鉴定 | 第53页 |
·野生华石斛内生细菌促生潜力 | 第53-54页 |
·野生华石斛促生效应 | 第54页 |
·筛选获得的野生华石斛促生内生细菌资源 | 第54-56页 |
6 展望 | 第56-59页 |
·植物内生细菌研究方法对其多样性影响 | 第56页 |
·内生细菌的接种浓度对兰科植物促生的影响 | 第56-57页 |
·混合接种组培苗促生效应 | 第57页 |
·组培苗生长阶段对促生效应影响 | 第57-58页 |
·制备细菌菌剂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