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1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1-12页 |
·实验动物 | 第11页 |
·实验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11页 |
·实验设备 | 第11-12页 |
·实验耗材 | 第1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2-14页 |
·分组 | 第12页 |
·药物的制备 | 第12-13页 |
·EP性发热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13页 |
·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3 统计学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15-17页 |
1 造模后2h体温比较 | 第15页 |
2 用药后大鼠血清及下丘脑组织中cAMP含量的比较 | 第15页 |
3 用药后大鼠血清及下丘脑组织中PKA含量的比较 | 第15-17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17-24页 |
1 癌性发热的西医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癌性发热的概况 | 第17页 |
·癌性发热的机理 | 第17页 |
·癌性发热的临床特点 | 第17-18页 |
·癌性发热的治疗现状 | 第18-19页 |
2 癌性发热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中医对癌性发热病名及病因病机认识 | 第19页 |
·癌性发热中医辨证分型研究现状 | 第19页 |
·癌性发热中医辨证论治现状 | 第19-20页 |
·癌热中医辨治机理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目前中医癌热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1页 |
3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1-24页 |
·导师对癌性发热的认识 | 第21-22页 |
·清热散瘀解毒方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22页 |
·本研究实验指标选择的意义 | 第22-24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24-25页 |
致谢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9页 |
综述 | 第29-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