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1页 |
| (二)历史研究法 | 第11页 |
| (三)案例研究法 | 第11-12页 |
| (四)比较研究法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相关理论概述 | 第13-23页 |
|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理论 | 第13-17页 |
|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产生的历史条件 | 第13-14页 |
|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相关概念与内容 | 第14-17页 |
|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理论创新 | 第17页 |
| 二、生态建设理论 | 第17-23页 |
| (一)生态建设理论的提出 | 第17-19页 |
| (二)我国生态社会建设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 第19-23页 |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 第23-28页 |
|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建国前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 第23-24页 |
|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 第24-25页 |
|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改革后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 第25-26页 |
| 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建设中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26-28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26-27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中国当前生态社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8-34页 |
| 一、资源性问题 | 第28-30页 |
| (一)水土流失严重 | 第28-29页 |
| (二)土地荒漠化加剧 | 第29页 |
| (三)森林资源危机 | 第29-30页 |
| 二、工业污染问题 | 第30-32页 |
| (一)矿产资源遭到破坏 | 第30页 |
| (二)雾霾问题 | 第30-31页 |
| (三)工业开采对水资源的浪费 | 第31-32页 |
| (四)三废污染严重 | 第32页 |
| 三、自然灾害性问题 | 第32-34页 |
| (一)生物多样性减少 | 第32-33页 |
| (二)旱涝灾害频繁 | 第33-34页 |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解决当前我国生态社会建设问题的建议 | 第34-38页 |
| 一、重视自然客观属性,尊重自然发展规律 | 第34页 |
| 二、重视自然对象属性,制定合理生态战略 | 第34-35页 |
| 三、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 | 第35-36页 |
|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发展观,提高居民生态环保意识 | 第36-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个人简介 | 第42-4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