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 第9页 |
·农村住宅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9-10页 |
·我国居住环境的节能设计 | 第10页 |
·乡村住宅设计中绿色生态理念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乡村类型的绿色生态设计 | 第10-11页 |
·乡村类型的绿色生态设计的代表人物 | 第11-12页 |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选题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 第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绿色生态理念在新农村改造中的应用研究 | 第15-20页 |
·绿色生态设计理念的概念 | 第15-17页 |
·绿色生态设计理念的定义 | 第15页 |
·绿色生态理念的设计的原则与一般技术措施 | 第15-17页 |
·新农村改造中的绿色理念的体现—绿色生态社区的概念及特征 | 第17-18页 |
·绿色生态社区的概念 | 第17页 |
·绿色生态社区的特征 | 第17-18页 |
·绿色生态社区的设计要点 | 第18页 |
·混合使用 | 第18页 |
·维护社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第18页 |
·增进社区的自我供给能力 | 第18页 |
·绿色生态社区在新农村改造中的应用现状 (举例) | 第18-20页 |
·宁波湾头城中村改造安置用房 | 第18-19页 |
·昆山康居住宅小区三期—低成本可复制的绿色建筑 | 第19-20页 |
第3章 新农村改造后社区建筑设计的绿色生态理念 | 第20-27页 |
·新农村改造后社区建筑设计的平面布局和剖面设计 | 第20-21页 |
·建筑的平面布局 | 第20页 |
·建筑的剖面设计 | 第20-21页 |
·新农村改造后社区建筑设计的材料的应用 | 第21-22页 |
·本地的材料 | 第21页 |
·源于自然或者可再生资源的材料 | 第21-22页 |
·新农村改造后社区建筑设计的自然资源的应用 | 第22-24页 |
·新农村改造后社区建筑设计的自然通风设计的应用 | 第22-23页 |
·新农村改造后社区建筑设计的太阳能技术的应用 | 第23-24页 |
·新农村改造后社区建筑的围护结构适用节能技术 | 第24-27页 |
·新农村改造后社区建筑的墙体设计 | 第24-25页 |
·新农村改造后社区建筑的屋顶设计 | 第25页 |
·新农村改造后社区建筑的地面设计 | 第25页 |
·新农村改造后社区建筑的门窗设计 | 第25-27页 |
第4章 新农村改造后社区的绿色生态景观设计 | 第27-33页 |
·新农村改造后社区景观设计中的场地设计 | 第27-28页 |
·新农村改造后社区景观设计的绿色生态设计理念 | 第28-29页 |
·维护自然界本身的生态平衡 | 第28页 |
·降低绿色生态景观设计中的成本,延长景观生命周期 | 第28页 |
·合理的园林绿化管理 | 第28-29页 |
·新农村改造后社区景观设计的绿色生态设计的要素 | 第29-33页 |
·植物在绿色生态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 第29-30页 |
·水资源在绿色生态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 第30-33页 |
第5章 邹城市护驾山混合小区的设计 | 第33-42页 |
·项目背景 | 第33-34页 |
·地理位置 | 第33页 |
·自然概况 | 第33-34页 |
·历史与人文 | 第34页 |
·邹城市护驾山混合小区的设计目标 | 第34-35页 |
·邹城市护驾山混合社区的整体设计 | 第35-37页 |
·护驾山混合社区设计的基地认知 | 第35页 |
·护驾山混合社区的基地现状分析与问题 | 第35-36页 |
·护驾山混合社区的总平面布局图 | 第36页 |
·护驾山混合社区的区域划分 | 第36-37页 |
·绿色生态景观在小区的应用 | 第37-38页 |
·绿色生态小区的景观设计理念及构思 | 第37-38页 |
·绿色生态设计理念在案例中的应用及体现 | 第38页 |
·社区景观的主要景点设计 | 第38-41页 |
·特色休闲广场 | 第39-40页 |
·亲水平台 | 第40页 |
·花池广场 | 第40-41页 |
·小型水景观 | 第41页 |
·项目评述——成功与不足 | 第41-4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插图索引 | 第46-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48-49页 |
附件 | 第49-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