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3-24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21-22页 |
| ·主要工作 | 第22页 |
| ·创新之处 | 第22页 |
| ·不足之处 | 第22页 |
|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2-24页 |
| 第2章 当前我国大学生犯罪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 第24-31页 |
| ·当前我国大学生犯罪的主要类型 | 第24-26页 |
| ·侵犯财产类的犯罪居多 | 第24页 |
| ·情感犯罪数量增加 | 第24-25页 |
| ·暴力型犯罪升级 | 第25页 |
| ·网络形式犯罪成为新趋势 | 第25-26页 |
| ·当前我国大学生犯罪的主要特点 | 第26-29页 |
| ·犯罪主体特点 | 第27-28页 |
| ·犯罪手段特点 | 第28页 |
| ·犯罪动机特点 | 第28-29页 |
| ·大学生犯罪的不良后果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分析大学生犯罪成因 | 第31-43页 |
| ·法制教育存在不完善现象 | 第31-33页 |
| ·集体主义教育有待加强 | 第33-35页 |
| ·道德教育实效性低 | 第35-38页 |
| ·安全教育存在不全面现象 | 第38-40页 |
| ·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低 | 第40-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 | 第43-60页 |
|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 第43-45页 |
| ·完善师资队伍评价机制,严格从业要求 | 第43-44页 |
| ·增强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提升业务素质 | 第44-45页 |
| ·加强师资队伍的师德建设,提高道德素质 | 第45页 |
| ·加强对不同大学生群体针对性教育,增强预防犯罪效果 | 第45-50页 |
| ·加强对“富二代”、“贫二代”的针对性教育 | 第45-47页 |
| ·加强对大一新生,大四毕业生的针对性教育 | 第47-49页 |
| ·加强对“优等生”,“差等生”的针对性教育 | 第49-50页 |
| ·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拓宽大学生视野 | 第50-52页 |
| ·完善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知识体系 | 第51页 |
| ·健全稳定的实践教育基地 | 第51页 |
| ·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的创新 | 第51-52页 |
| ·优化校园文化,营造师生学习生活的良好氛围 | 第52-54页 |
| ·加强校园管理,保障校园安全 | 第52-53页 |
| ·加强校园文化,凝聚精神正能量 | 第53-54页 |
|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 第54-59页 |
|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知法守法意识 | 第54-55页 |
| ·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团队意识 | 第55-56页 |
| ·加强道德教育,提升道德修养 | 第56-57页 |
| ·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 第57-58页 |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1、结论 | 第60-61页 |
| 2、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