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辽河油区低渗透油田潜力评价及改善开发效果对策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前言第8-10页
 1.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页
 2.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9页
 3.研究思路及内容第9页
 4.取得主要研究成果第9-10页
第一章 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和地质、开发特征第10-27页
   ·渗流特征及开发指标测算第10-12页
     ·孔隙结构、毛管力和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第10页
     ·流-固耦合作用、应力敏感性和裂缝特征第10页
     ·启动压力梯度第10-11页
     ·开发指标测算第11-12页
   ·辽河油区低渗透油藏特征第12-14页
   ·辽河油区低渗透油藏地质及开发特征第14-27页
     ·中深中厚层低粘低渗油藏地质、开发特征第14-17页
     ·中深层中高粘低渗油藏地质、开发特征第17-19页
     ·中深层高凝低渗油藏地质特征第19-20页
     ·中浅薄层低粘低渗油藏地质、开发特征第20-27页
第二章 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分析第27-42页
   ·中深中厚层低粘低渗油藏第27-32页
     ·开发层系、开发井网分析第27-28页
     ·生产井距分析第28-30页
     ·综合治理改造效果和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第30-32页
     ·最佳注水时机的确定与实际对比第32页
   ·中深层中高粘低渗油藏第32-34页
     ·开发层系、井网与生产井距适应性评价第32-33页
     ·开发效果评价第33-34页
     ·最佳注水时机的确定与实际对比第34页
     ·合理采油速度确定及实际对比第34页
   ·中深层高凝低渗油藏第34-37页
     ·井网适应性评价第34-35页
     ·合理生产井距、注采井距确定与现状评价第35页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第35页
     ·合理采油方式分析第35-36页
     ·综合治理改造效果分析第36-37页
   ·中浅薄层低粘低渗油藏第37-42页
     ·开发层系、井网、合理井距确定与评价第37页
     ·最佳注水时机的确定与实际对比第37-38页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第38-39页
     ·合理产能、采油速度计算及实际对比第39页
     ·措施效果分析第39-42页
第三章 低渗透油田潜力评价第42-62页
   ·常规注水潜力分析第42-47页
     ·水驱采收率预测第42-45页
     ·常规注水可采储量计算第45-47页
   ·加密调整潜力分析第47-51页
   ·开发层系细分潜力分析第51-54页
   ·油层改造潜力分析第54-59页
     ·油层污染程度表征及油层改造潜力评价值第54页
     ·油层改造潜力分析第54-57页
     ·油层改造实例分析第57-59页
   ·三次采油潜力评价第59-62页
     ·烃气驱第59-60页
     ·二氧化碳驱第60-61页
     ·氮气驱第61页
     ·微生物驱第61-62页
第四章 低渗透油田改善开发效果对策研究第62-68页
   ·中深中厚层低粘低渗油藏第62-64页
     ·老井的换层补孔第62页
     ·改善分层工艺、动态监测及堵水调剖工作第62页
     ·完善注采系统第62-63页
     ·提高油层改造工艺水平第63页
     ·优化射孔参数,改善渗流条件第63-64页
   ·中深层中高粘低渗油藏第64-65页
     ·细分开发层系及死油区再利用第64页
     ·优化注水方式第64页
     ·注采比及水温控制第64页
     ·加强油水分布规律分析第64页
     ·进行微生物吞吐采油工艺试验第64-65页
   ·中深层高凝低渗油藏第65页
     ·选用适应油藏特点的生产方式采油第65页
     ·水气替注高凝油开发第65页
     ·小井距可行性分析第65页
   ·中浅薄层低粘低渗油藏第65-68页
     ·搞好压裂改造优化第66页
     ·进行液流方向和周期注水研究第66-68页
结论与建议第68-70页
 1.结论第68页
 2.建议第68-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靖边中山涧区域油藏评价
下一篇:席麻湾-旧城油藏综合地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