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7页 |
·题目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选题的来源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油气成藏机理及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塔南凹陷勘探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塔南凹陷区域地质特征 | 第17-26页 |
·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 第17-19页 |
·塔南凹陷地层特征 | 第19-20页 |
·塔南凹陷沉积环境 | 第20-23页 |
·勘探程度及油气显示情况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 | 第26-34页 |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 | 第26-29页 |
·油气分布特征 | 第29-34页 |
·油气平面分布规律 | 第29-31页 |
·油气剖面分布规律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油气成藏条件 | 第34-53页 |
·源岩条件 | 第34-43页 |
·塔南凹陷油源对比 | 第34-36页 |
·源岩发育及分布特征 | 第36-38页 |
·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38-40页 |
·源岩生排烃特征 | 第40-42页 |
·优质源岩发育及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储层条件 | 第43-49页 |
·储层发育及分布特征 | 第43-45页 |
·储层物性分布特征 | 第45-47页 |
·优质储层发育及分布特征 | 第47-49页 |
·盖层 | 第49-51页 |
·油气运移输导条件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 第53-65页 |
·源岩控制油气分布的范围 | 第53-55页 |
·早期伸展断裂为南一段油聚集提供了遮挡条件 | 第55-57页 |
·盖层控制油气成藏层位 | 第57-59页 |
·储层和构造控制油气成藏部位 | 第59-65页 |
·辫状河/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为南一段油聚集提供了储集空间 | 第59页 |
·源内反向断裂翘倾隆起和洼中隆是南一段油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 | 第59-65页 |
第五章 油气成藏时期及模式 | 第65-68页 |
·油气成藏时期 | 第65页 |
·油气成藏模式 | 第65-68页 |
第六章 有利区预测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详细摘要 | 第7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