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深部壳幔尺度断裂与上部构造断裂系统的耦合关系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松辽盆地区域动力学背景与过程 | 第11-16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1-13页 |
·区域构造环境 | 第11-12页 |
·盆地断坳双层结构 | 第12-13页 |
·区域动力学过程 | 第13-16页 |
·断陷初始期的强烈裂陷阶段 | 第14页 |
·断陷极盛期的强烈扩展与充填阶段 | 第14页 |
·断陷萎缩期裂陷拗陷转化阶段 | 第14页 |
·拗陷初期强烈拗陷阶段 | 第14页 |
·拗陷中期拗陷扩展与充填阶段 | 第14-15页 |
·拗陷晚期稳定拗陷充填阶段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区域断裂类型、分布规律 | 第16-23页 |
·主控断裂 | 第16-18页 |
·徐西断裂 | 第17页 |
·宋西断裂 | 第17页 |
·宋站低隆起和丰乐低隆起 | 第17-18页 |
·安达断陷、杏山断陷、薄荷台断陷 | 第18页 |
·断裂的分类 | 第18-20页 |
·根据规模大小的分类 | 第18页 |
·根据断陷类型的分类 | 第18页 |
·根据断裂活动时期早晚及时间的长短的分类 | 第18-19页 |
·根据断层的形成机制、活动时期和特征的分类 | 第19-20页 |
·断裂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20-23页 |
·断裂特征断层发育具有继承性和改造性双重性 | 第20-21页 |
·断裂分布规律 | 第21-22页 |
·断裂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松辽盆地深大断裂 | 第23-31页 |
·连井剖面解释 | 第23-25页 |
·区内主要深大断裂分析 | 第23-24页 |
·南北连井任意线剖面解释 | 第24-25页 |
·基底断裂构造特征 | 第25-27页 |
·基底断裂分布 | 第25-26页 |
·基底断裂发育特征 | 第26-27页 |
·火山活动对徐家围子断陷地层及构造发育的影响 | 第27-31页 |
·徐家围子地区深部火山(岩浆)活动特征 | 第27-28页 |
·徐家围子深部火山锥对深大断裂构造的影响 | 第28-31页 |
第四章 松辽盆地壳幔结构断裂 | 第31-42页 |
·区域壳幔特征 | 第31-35页 |
·壳幔结构的形成及物理特征 | 第31-33页 |
·壳幔的构造特征 | 第33-35页 |
·壳幔结构反射特征 | 第35-36页 |
·透镜状莫霍及其壳幔结构 | 第36页 |
·薄莫霍及其壳幔结构 | 第36页 |
·过渡型壳幔结构 | 第36页 |
·松辽盆地地震侧线的深反射特征 | 第36-39页 |
·松深大剖面特殊处理与典型剖面剖析 | 第39-42页 |
第五章 松辽盆地深部壳幔结构与上部断裂的耦合关系 | 第42-49页 |
·壳幔内部特殊结构与盆地的沉降关系 | 第42-44页 |
·地幔起伏与盆地沉降 | 第42-43页 |
·地幔热流底辟体与盆地沉降 | 第43-44页 |
·深部壳幔结构与上部断裂的耦合关系 | 第44-47页 |
·深部及基底断裂与盖层断裂系统的关系 | 第44-46页 |
·深部壳幔结构与上部断裂的耦合关系 | 第46-47页 |
·深部地质结构与无机成因气的关系 | 第47-49页 |
详细摘要 | 第49-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