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台盆区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1章 绪论第8-12页
   ·选题依据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页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研究现状第8-10页
   ·论文的研究任务及技术路线第10-12页
     ·研究任务第10页
     ·技术路线第10-12页
第2章 研究工区储层基本特征第12-23页
   ·工区地理位置第12页
   ·储层岩石特征第12-13页
   ·储集空间类型第13-19页
     ·储层空隙空间特征第14-15页
     ·宏观储集空间类型第15-16页
     ·微观孔缝储集空间类型第16-19页
   ·储层物性特征第19-23页
     ·孔渗分布特征第19-20页
     ·孔、渗相关关系第20页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第20-23页
第3章 碳酸盐岩储层测井曲线预处理及响应特征研究第23-31页
   ·碳酸盐岩储层划分方法及影响因素第23-24页
   ·台盆区碳酸盐岩储层的类型和影响因素第24页
   ·测井资料预处理第24-26页
     ·深度匹配与岩心归位第24-26页
     ·标准化第26页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第26-31页
     ·裂缝型储层第26-28页
     ·孔洞型储层第28-29页
     ·裂缝-孔洞型储层第29-31页
第4章 碳酸盐岩储层岩性识别及矿物成分定量评价第31-50页
   ·主成分岩性交会图分析方法第31-35页
   ·模糊聚类理论岩性识别法第35-44页
     ·模糊集的概念第35-36页
     ·模糊分类关系第36-37页
     ·模糊模式识别第37-38页
     ·模糊综合判别第38-39页
     ·应用实例第39-44页
   ·地层矿物成分的测井优化解释方法研究第44-50页
     ·解释模型第44-45页
     ·资料处理分析第45-50页
第5章 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与储层有效性评价第50-68页
   ·孔隙度模型第50-52页
     ·孔洞孔隙度第50-51页
     ·裂缝孔隙度第51-52页
   ·饱和度模型第52-53页
     ·裂缝饱和度第52页
     ·孔洞饱和度第52-53页
   ·渗透率模型第53-55页
     ·基块渗透率第53-54页
     ·裂缝渗透率第54-55页
   ·测井处理参数的地质检验第55-57页
     ·岩性剖面的检验与误差分析第55-56页
     ·有效孔隙度的检验与误差分析第56-57页
   ·储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第57-65页
     ·试油法确定有效厚度下限值第58-59页
     ·经验统计法确定有效厚度下限值第59页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第59-60页
     ·测井资料处理第60-65页
   ·台盆区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评价第65-68页
     ·台盆区孔洞型储层有效性评价第65-66页
     ·台盆区裂缝型储层有效性评价第66-68页
第6章 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性质判别方法研究第68-75页
   ·视地层水电阻率累计频率法第68-70页
     ·方法原理第68-70页
     ·现场实例第70页
   ·时间推移测井识别法第70-71页
     ·时间推移电阻率测井判别法第70-71页
     ·套前套后中子叠加识别法第71页
   ·电阻率-孔隙度交会图判别法第71-72页
     ·方法原理第71-72页
     ·现场实例第72页
   ·其它综合识别法第72-75页
     ·常规测井和核磁共振测井结合识别法第72-73页
     ·纵波等效弹性模量差比识别法第73-74页
     ·侵入校正电阻率差比识别法第74页
     ·双孔隙度重叠显示含油性第74-75页
第7章 台盆区碳酸盐岩重点井失利原因分析第75-79页
   ·塔北地区轮古西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特征第75-76页
     ·塔北地区轮古西碳酸盐岩流体性质第75-76页
     ·塔北地区轮古西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第76页
   ·塔北地区轮古西碳酸盐岩失利井特征与分布第76-77页
   ·塔北地区轮古西碳酸盐岩失利井原因分析第77-79页
     ·塔北地区轮古西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第77-78页
     ·塔北地区轮古西碳酸盐岩储层圈闭的落实程度第78页
     ·储层内流体分布以及勘探过程中地震资料解释精度第78-79页
第8章 结论与建议第79-81页
   ·结论第79-80页
   ·建议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参数与电学性质关系研究
下一篇:贵金属/Bi系光催化材料复合体的构建和光催化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