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1-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1 绪论 | 第16-38页 |
·研究的缘由与意义 | 第16-24页 |
·研究的现状与评价 | 第24-33页 |
·关于治理理论及其实际运用的研究 | 第25-28页 |
·关于海上搜救及其管理体制的研究 | 第28-33页 |
·研究的目的、思路与方法 | 第33-36页 |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 第36-38页 |
2 问题的提出 | 第38-61页 |
·基本概念的再认识 | 第38-51页 |
·海上搜救: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阐述 | 第38-45页 |
·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基于现代公共管理的理解 | 第45-51页 |
·当前问题的新思考 | 第51-61页 |
·政府、市场、社会共享权力、共担责任的组织结构尚未形成 | 第51-54页 |
·各参与主体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的权责关系还不明确 | 第54-56页 |
·以信任、服务、合作为特征的管理机制远未建立 | 第56-57页 |
·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参与的制度体系有待加强 | 第57-59页 |
·跨领域、区域性合作的工作格局亟需强化 | 第59-61页 |
3 治理理论:一个新的理论工具 | 第61-84页 |
·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 | 第61-66页 |
·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66-75页 |
·治理理论对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的适切性分析 | 第75-84页 |
·治理是应对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面对挑战的客观需要 | 第77-79页 |
·治理是解决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现存问题的必然要求 | 第79-81页 |
·治理是适应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结构变化的理性选择 | 第81-84页 |
4 历史回望: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 第84-108页 |
·萌芽时期:1949年——1973年 | 第85-88页 |
·确立时期:1973年——1978年 | 第88-90页 |
·转变时期:1978年——2003年 | 第90-94页 |
·发展时期:2003年—— | 第94-101页 |
·重要启示 | 第101-108页 |
·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要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实现 | 第101-103页 |
·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要适应于经济社会的变迁 | 第103-105页 |
·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要服从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 第105-108页 |
5 国外镜鉴:国外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的有益启示 | 第108-121页 |
·美国的海上搜救管理体制 | 第108-110页 |
·英国的海上搜救管理体制 | 第110-112页 |
·法国的海上搜救管理体制 | 第112-113页 |
·澳大利亚的海上搜救管理体制 | 第113-115页 |
·日本的海上搜救管理体制 | 第115-117页 |
·国外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的经验借鉴 | 第117-121页 |
·综合统筹的领导机构 | 第117-118页 |
·集中统一的协调中心 | 第118页 |
·协同参与的各方机构 | 第118-119页 |
·分级负责的运行机制 | 第119-120页 |
·专群结合的工作网络 | 第120-121页 |
6 未来前瞻: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的创新对策 | 第121-148页 |
·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的内涵特点 | 第122-124页 |
·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的影响因素 | 第124-127页 |
·经济状况 | 第124-125页 |
·政治制度 | 第125页 |
·科技条件 | 第125-126页 |
·文化传统 | 第126-127页 |
·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 第127-130页 |
·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统一 | 第127-128页 |
·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统一 | 第128页 |
·先易后难与攻坚克难相统一 | 第128-129页 |
·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统一 | 第129-130页 |
·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的对策措施 | 第130-148页 |
·继续优化组织结构 | 第130-133页 |
·着力健全权责体系 | 第133-137页 |
·积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 第137-140页 |
·大力培育志愿服务机构 | 第140-144页 |
·努力推进机制制度建设 | 第144-148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148-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7页 |
攻博期间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第167-168页 |
后记 | 第168-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