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更正广告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0. 导论 | 第12-19页 |
·更正广告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本文创新 | 第18-19页 |
1. 我国的更正广告制度 | 第19-32页 |
·我国更正广告制度的实在法依据 | 第19-22页 |
·我国广告治理中面临的困境 | 第22-27页 |
·我国虚假广告治理面临的现实 | 第22-24页 |
·《广告法》第37条缘何成为具文 | 第24-25页 |
·低概率的惩罚与严厉的惩罚相结合的失效 | 第25页 |
·执法部门运动式执法的经济学逻辑 | 第25-27页 |
·对《广告法》(修订草案)相关内容的评析 | 第27-29页 |
·对埃里克森的一个温和批评 | 第29-32页 |
2. 虚假广告为何以及如何产生 | 第32-39页 |
·广告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信息 | 第32-34页 |
·虚假广告利用了消费者有限的信息吸收能力 | 第34-36页 |
·修辞术加重了虚假广告的泛滥 | 第36-39页 |
3. 美国的更正广告制度 | 第39-44页 |
·美国更正广告的发展过程 | 第39-41页 |
·美国更正广告的理论基础 | 第41-42页 |
·更正广告的标准:虚假广告宣传预算的25% | 第42页 |
·美国更正广告制度的变化 | 第42-44页 |
4. 对于我国更正广告制度可能的应对策略 | 第44-53页 |
·更正广告命令所可能引起的直接影响 | 第44-45页 |
·更正广告制度具有一定的惩罚性 | 第45页 |
·更正广告与声誉罚 | 第45-47页 |
·引入私人执法力量 | 第47-53页 |
·为何以及如何引入私人执法力量 | 第47-49页 |
·引入单个消费者 | 第49-50页 |
·引入社会组织 | 第50-51页 |
·引入同行业的竞争者 | 第51-52页 |
·对执法者的监管 | 第52-53页 |
5.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