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减震器用落锤式冲击试验平台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减震器冲击耐久性及平台设计原则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6页 |
·冲击式试验台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国外冲击试验台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冲击试验台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第2章 试验平台总体方案和冲击分析 | 第18-25页 |
·系统要求与试验参数 | 第18-19页 |
·系统要求 | 第18页 |
·试验条件及参数 | 第18-19页 |
·系统驱动分析及选用 | 第19-21页 |
·电机工况分析及选型 | 第19-20页 |
·其他参数选择 | 第20-21页 |
·总体方案设计 | 第21-23页 |
·落锤导向系统设计 | 第21页 |
·防止二次冲击方案设计 | 第21-22页 |
·系统传动方案设计 | 第22-23页 |
·冲击试验工作原理 | 第23-24页 |
·冲击动力学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落锤冲击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冲击试验平台结构设计 | 第25-35页 |
·传动部件设计 | 第25-26页 |
·链条选型 | 第25页 |
·链轮参数设计 | 第25-26页 |
·落锤和导向杆参数设计 | 第26-28页 |
·试件夹具设计 | 第28-29页 |
·落锤提升及自动脱钩装置设计 | 第29-32页 |
·落锤提升与释放研究 | 第29-30页 |
·机械式锤钩作用原理及参数设计 | 第30-32页 |
·落锤冲击试验平台三维模型建立 | 第32-33页 |
·CAD 软件简介 | 第32-33页 |
·总装配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试验平台控制系统设计 | 第35-51页 |
·系统控制原理及试验流程分析 | 第35-37页 |
·落锤提升阶段 | 第36页 |
·下行捕锤阶段 | 第36-37页 |
·试验平台循环工作原理 | 第37页 |
·落锤试验平台的硬件电路设计 | 第37-40页 |
·继电器接线图设计 | 第37-38页 |
·气缸控制电路设计及开关电源电路 | 第38-40页 |
·主要电气件的选用 | 第40-44页 |
·开关元件选型 | 第40-42页 |
·计数器和开关电源选用 | 第42-44页 |
·SEW MOVITRAC 31C 变频器 | 第44-50页 |
·MOVITRAC 31C 变频器简介 | 第44-46页 |
·MOVITRAC 31C 变频器接线 | 第46-48页 |
·MOVITRAC 31C 参数设置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冲击试验平台运动学仿真和分析 | 第51-65页 |
·ADAMS 简介 | 第51页 |
·ADAMS 仿真分析的计算方法 | 第51-55页 |
·广义坐标的选择 | 第51-52页 |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52页 |
·动力方程的求解 | 第52-53页 |
·静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和初始条件分析 | 第53-55页 |
·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导入与仿真预处理 | 第55-59页 |
·设置材料属性 | 第56页 |
·约束副添加 | 第56-57页 |
·接触施加定义 | 第57-59页 |
·驱动施加定义 | 第59页 |
·模型验证 | 第59页 |
·仿真演示与仿真结果分析 | 第59-64页 |
·仿真过程演示 | 第59-60页 |
·理想状态下仿真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实际状态下仿真结果分析与高度补偿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冲击试验平台关键零部件有限元校核分析 | 第65-71页 |
·有限元分析法基本理论 | 第65-66页 |
·试验平台承重梁的有限元校核 | 第66-68页 |
·承重梁部件受力分析 | 第66-67页 |
·承重梁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 第67页 |
·载荷加载及求解 | 第67页 |
·承重梁有限元分析后处理 | 第67页 |
·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试验平台托板的有限元校核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