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课外补习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一)国外课外补习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二)国内课外补习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18-19页 |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课外补习的现状调查 | 第24-58页 |
一、课外补习的基本现状 | 第24-28页 |
(一)调查对象 | 第24页 |
(二)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统计 | 第24页 |
(三)学生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四)家长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五)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 第27-28页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8-54页 |
(一)课外补习的规模 | 第29-31页 |
(二)课外补习的学科与强度 | 第31-36页 |
(三)课外补习的内容与形式 | 第36-37页 |
(四)课外补习支出 | 第37-38页 |
(五)课外补习的效果与评价 | 第38-48页 |
(六)参加课外补习的原因分析 | 第48-54页 |
三、调查结论 | 第54-58页 |
第三章 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现象的原因探析 | 第58-68页 |
一、实现社会分层与流动是小学生参加补习的动力因素 | 第58-60页 |
二、追求文化资本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是小学生参加补习的文化价值因素 | 第60-65页 |
三、学历社会是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社会环境因素 | 第65-66页 |
四、现行的教育评价体制和招生考试制度是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制度因素 | 第66-67页 |
五、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个体主观决定因素 | 第67-68页 |
第四章 解决小学生课外补习问题的建议 | 第68-74页 |
一、制定课外补习班的审批制度和补习教师的资格制度 | 第68-70页 |
二、构建学校与课外补习班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 第70-71页 |
三、发挥社会文化的整合功能,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 | 第71页 |
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理性地选择课外补习班 | 第71-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录 | 第82-92页 |
作者简历 | 第92-9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