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图表目录 | 第13-16页 |
1 绪论 | 第16-35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6-19页 |
·选题背景 | 第16-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31页 |
·区域经济的二维开放 | 第19-22页 |
·二维开放条件下的产业联动 | 第22-27页 |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邻近区域的产业联动 | 第27-31页 |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31-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结构安排 | 第31-33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33-35页 |
·创新之处 | 第33-34页 |
·不足之处 | 第34-35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5-46页 |
·国际产业分工理论 | 第35-39页 |
·绝对优势理论 | 第35页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35-36页 |
·要素禀赋理论 | 第36-37页 |
·新贸易理论 | 第37页 |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37-39页 |
·产业空间集聚理论 | 第39-43页 |
·产业区位布局理论 | 第39-41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41-42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42页 |
·中心—外围理论 | 第42-43页 |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 第43-46页 |
·雁行理论 | 第43-44页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44页 |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第44-45页 |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45-46页 |
3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及东北亚产业发展特征 | 第46-76页 |
·辽宁沿海经济带概况及其产业联动重点区域 | 第46-49页 |
·辽宁沿海经济带概况 | 第46页 |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联动的重点区域 | 第46-49页 |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特征 | 第49-55页 |
·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内部不平衡 | 第49-51页 |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差异 | 第51-52页 |
·产业发展的外向型特征明显 | 第52-55页 |
·内陆腹地产业发展特征 | 第55-61页 |
·辽宁腹地产业发展特征 | 第55-59页 |
·东北腹地产业发展特征 | 第59-61页 |
·东北亚地区产业特征 | 第61-76页 |
·日本产业发展特征 | 第64-66页 |
·韩国产业发展特征 | 第66-69页 |
·俄罗斯产业发展特征 | 第69-71页 |
·蒙古产业发展特征 | 第71-72页 |
·朝鲜产业发展特征 | 第72-76页 |
4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及东北亚产业联动分析评价 | 第76-92页 |
·产业联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76-79页 |
·产业联动的必要性 | 第76-77页 |
·产业联动的可行性 | 第77-79页 |
·产业联动的效果评价 | 第79-89页 |
·与内陆腹地产业联动效果 | 第79-82页 |
·与东北亚地区产业联动效果 | 第82-89页 |
·产业联动的机遇与挑战 | 第89-92页 |
·面临的机遇 | 第89-90页 |
·存在的挑战 | 第90-92页 |
5 国外区际产业联动的典型模式研究 | 第92-121页 |
·基于行业视角的产业联动模式——以美国为例 | 第92-110页 |
·区际产业分工模式 | 第92-103页 |
·产业集聚扩散模式 | 第103-110页 |
·基于空间视角的产业联动模式——两个典型案例 | 第110-121页 |
·点线面辐射带动模式——以美国东北沿海地区为例 | 第110-114页 |
·功能区联动发展模式——以荷兰兰斯塔德地区为例 | 第114-121页 |
6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际产业联动模式构建 | 第121-150页 |
·基于行业视角的产业联动模式 | 第121-137页 |
·产业分工模式 | 第121-130页 |
·产业转移模式 | 第130-137页 |
·基于空间视角的产业联动模式 | 第137-150页 |
·点线面辐射带动模式 | 第137-143页 |
·功能区联动发展模式 | 第143-150页 |
7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及东北亚产业联动的路径选择 | 第150-170页 |
·构建区域多层次产业分工体系 | 第150-152页 |
·产业分工的基本原则 | 第150页 |
·产业分工的模式选择 | 第150-151页 |
·产业分工的制度保障 | 第151-152页 |
·推动区际产业梯度有序转移 | 第152-157页 |
·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 | 第152-153页 |
·借鉴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经验 | 第153-155页 |
·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 | 第155页 |
·产业转移的制度保障 | 第155-157页 |
·促进区际主体功能区联动发展 | 第157-159页 |
·建立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 | 第157-158页 |
·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 第158页 |
·建立生态产品虚拟交易市场 | 第158页 |
·引导产业转移和人口迁移 | 第158-159页 |
·发挥沿海中心城市极化和扩散效应 | 第159-160页 |
·增强龙头城市的极化效应 | 第159-160页 |
·发挥核心城市的扩散效应 | 第160页 |
·构筑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 第160-168页 |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 第160-164页 |
·统筹规划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第164-166页 |
·完善区域运输通道空间布局 | 第166-168页 |
·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 | 第168页 |
·推进与东北亚地区产业紧密合作 | 第168-170页 |
·积极承接日韩产业转移 | 第168-169页 |
·提升对俄产业合作水平 | 第169页 |
·深化与蒙、朝贸易分工 | 第169-170页 |
8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70-175页 |
(1)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联动的空间层次 | 第170-171页 |
(2)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及东北亚产业联动现状 | 第171页 |
(3)国外产业联动经验借鉴 | 第171-173页 |
(4)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及东北亚产业联动模式构建 | 第173-174页 |
(5)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及东北亚产业联动的路径选择 | 第174-17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75-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7页 |
后记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