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4页 |
| 1 引言 | 第14-33页 |
|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第14-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 ·问题提出 | 第16-18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9-26页 |
| ·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 ·网络效应的研究综述 | 第21页 |
| ·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 ·制度博弈论的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 ·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研究综述 | 第23-24页 |
| ·研究文献总结 | 第24-26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6-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 ·可能的创新和研究展望 | 第30-33页 |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30-31页 |
| ·研究展望 | 第31-33页 |
| 2 制度网络结构及其层次性 | 第33-55页 |
| ·制度结构的理论综述 | 第33-34页 |
| ·制度网络结构的构成 | 第34-47页 |
| ·节点制度 | 第35-36页 |
| ·连接制度 | 第36-41页 |
| ·连接制度的测度 | 第41-44页 |
| ·节点制度与连接制度的比较 | 第44-46页 |
| ·制度网络结构的形态 | 第46-47页 |
| ·制度网络结构的模型 | 第47-48页 |
| ·制度结构的层次性 | 第48-54页 |
| ·制度结构演化角度的层次性分析 | 第49-50页 |
| ·制度结构作用形态角度的层次性分析 | 第50-51页 |
| ·制度结构派生角度的层次性分析 | 第51-52页 |
| ·制度结构网络角度的层次性分析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3 “制度网络结构效应”假说 | 第55-63页 |
| ·网络效应的含义 | 第55页 |
| ·“制度网络结构效应”假说的提出 | 第55-60页 |
| ·互动效应 | 第56-57页 |
| ·倍增效应 | 第57-59页 |
| ·衍生效应 | 第59-60页 |
| ·“制度网络结构效应”假说对碎片化治理模式改革的启示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4 制度网络结构变迁的两个特征 | 第63-84页 |
| ·协同式制度变迁 | 第63-72页 |
| ·制度变迁概述 | 第63-65页 |
| ·制度网络结构中的制度变迁 | 第65-68页 |
| ·协同式制度变迁的机理分析 | 第68-70页 |
| ·协同式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 第70-72页 |
| ·多重路径依赖 | 第72-82页 |
| ·路径依赖的理论述评 | 第72-75页 |
| ·制度网络结构中的多重路径依赖 | 第75-81页 |
| ·多重路径依赖对传统路径依赖理论缺陷的弥补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5 制度变迁主体的网络结构及特征 | 第84-102页 |
| ·制度变迁主体概述 | 第84-85页 |
| ·制度变迁主体的网络结构及其特征 | 第85-89页 |
| ·制度变迁主体网络结构的构成 | 第85-86页 |
| ·制度变迁主体网络结构的特征 | 第86-89页 |
| ·三元制度变迁主体的特征分析 | 第89-100页 |
| ·中央政府 | 第89-93页 |
| ·地方政府 | 第93-97页 |
| ·微观个体 | 第97-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 6 制度变迁三元主体的合作博弈 | 第102-119页 |
| ·制度变迁主体的博弈研究概述 | 第102-103页 |
| ·三元主体的博弈分析 | 第103-109页 |
| ·三元主体的目标利益分析 | 第103-106页 |
| ·三元主体的利益冲突 | 第106-107页 |
| ·三元主体的利益融合 | 第107-109页 |
| ·三元主体多阶段重复合作博弈分析 | 第109-112页 |
| ·多阶段重复博弈框架下的合作博弈问题 | 第110页 |
| ·合作博弈新增收益分析 | 第110-112页 |
| ·三元主体合作博弈模型 | 第112-117页 |
| ·单阶段合作博弈模型 | 第112-115页 |
| ·多阶段重复合作博弈模型 | 第115-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 7 入世后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变迁案例 | 第119-148页 |
| ·入世后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概述 | 第119-123页 |
| ·汽车产销量节节攀升 | 第119-121页 |
| ·外资大举进入我国市场 | 第121-122页 |
| ·国内自主品牌开始涌现 | 第122页 |
| ·家庭轿车成为市场主力 | 第122-123页 |
| ·入世前后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变迁历程 | 第123-127页 |
| ·入世前汽车产业政策概述 | 第124-125页 |
| ·入世后汽车产业政策概述 | 第125-127页 |
| ·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网络结构分析 | 第127-133页 |
| ·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网络结构的构成 | 第128-132页 |
| ·汽车产业政策网络结构的层次性 | 第132-133页 |
| ·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网络结构效应分析 | 第133-136页 |
| ·汽车产业政策的互动效应 | 第133-134页 |
| ·汽车产业政策的倍增效应 | 第134-135页 |
| ·汽车产业政策的衍生效应 | 第135-136页 |
| ·入世后汽车产业投资政策产生的合作博弈分析 | 第136-141页 |
| ·政策产生的背景 | 第136-137页 |
| ·三元主体的博弈分析 | 第137-139页 |
| ·三元主体合作博弈的新增收益 | 第139-141页 |
| ·数据例证 | 第141页 |
| ·入世后汽车产业政策的多阶段重复合作博弈分析 | 第141-145页 |
| ·三元主体重复合作博弈关系的形成 | 第142-143页 |
| ·三元主体重复合作博弈的新增收益 | 第143-1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5-148页 |
|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48-158页 |
| ·制度网络结构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48-152页 |
| ·制度网络结构的研究结论 | 第148页 |
| ·制度网络结构对我国改革的启示 | 第148-152页 |
| ·制度变迁主体网络结构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52-158页 |
| ·制度变迁主体网络结构的研究结论 | 第152页 |
| ·制度变迁主体网络结构对我国改革的启示 | 第152-15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58-1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9-167页 |
| 后记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