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2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一)农民工 | 第10-11页 |
(二)农民工社会融合 | 第11页 |
(三)户籍制度 | 第11-12页 |
四、相关理论阐述 | 第12-16页 |
(一)社会排斥 | 第12-13页 |
(二)社会融合 | 第13-15页 |
(三)本文选择社会融合视角的原因 | 第15-16页 |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七、可能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一章 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的重大意义 | 第22-28页 |
一、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是顺利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经之路 | 第22-24页 |
(一)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有利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 第22-23页 |
(二)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有利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 第23-24页 |
二、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 第24-26页 |
(一)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有利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 第24-25页 |
(二)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有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 第25-26页 |
三、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关键 | 第26-28页 |
(一)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 第26-27页 |
(二)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关键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农民工社会融合困境的表现:多维度的社会排斥 | 第28-39页 |
一、经济排斥 | 第28-30页 |
(一)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排斥 | 第28-29页 |
(二)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 | 第29-30页 |
(三)城市消费市场的排斥 | 第30页 |
二、政治排斥 | 第30-32页 |
(一)政治参与程度低 | 第30-31页 |
(二)缺乏有效的利益代表组织 | 第31-32页 |
三、社会关系排斥 | 第32-34页 |
(一)人际关系“内卷化” | 第33页 |
(二)空间隔离 | 第33-34页 |
四、文化排斥 | 第34-36页 |
(一)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主流文化生活之外 | 第35页 |
(二)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与偏见 | 第35-36页 |
五、公共服务排斥 | 第36-39页 |
(一)农民工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较少 | 第37页 |
(二)农民工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偏低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农民工社会融合的障碍分析 | 第39-50页 |
一、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 | 第39-41页 |
(一)户籍制度影响规则制定的参与性 | 第39-40页 |
(二)户籍制度影响公民身份的平等性 | 第40页 |
(三)户籍制度影响竞争的公平性 | 第40页 |
(四)户籍制度影响资源分配的公正性 | 第40-41页 |
(五)户籍制度影响价值观念的包容性 | 第41页 |
二、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与意愿 | 第41-44页 |
(一)地方政府向农民工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较弱 | 第41-43页 |
(二)地方政府对农民工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动力不足 | 第43-44页 |
三、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制约 | 第44-47页 |
(一)政府对农民工的管理呈现碎片化 | 第44-45页 |
(二)社区建设滞后 | 第45-46页 |
(三)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有限 | 第46-47页 |
四、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能力 | 第47-50页 |
(一)人力资本水平较低 | 第47页 |
(二)社会资本匮乏 | 第47-48页 |
(三)城乡文化差异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对策分析 | 第50-65页 |
一、稳步推进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 | 第50-54页 |
(一)切实转变政府治理理念 | 第50-51页 |
(二)分类开放落户限制,逐步转变农民工户籍身份 | 第51-53页 |
(三)剥离户口附加利益,还原户籍制度本色 | 第53-54页 |
二、推进对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 | 第54-57页 |
(一)提高地方政府向农民工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 第54-55页 |
(二)增强地方政府向农民工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动力 | 第55-57页 |
三、加强和创新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 | 第57-61页 |
(一)加强对农民工服务管理政策的协调力度 | 第57-58页 |
(二)推进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改革 | 第58-59页 |
(三)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 第59-61页 |
四、提高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能力 | 第61-65页 |
(一)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 | 第61-63页 |
(二)提高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水平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页 |